中国医师节特别记录
□华西社区报记者杨铠沈悦胡晴琴程玥田旭实习生潘娇受访者供图
邓淳
朱凤兰
汪盛平
日前,华西社区报发布的《一男孩在上海迪士尼突发心跳骤停,成都医生紧急施救》《休假遇险情!成都家庭医生大理上演“黄金四分钟”救援》新闻,引发众多网友点赞:“这就是医者仁心!”“无论在哪里,医生永远值得信赖。”
这样与生命竞速的紧急救援并非偶然。成都医务工作者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危急现场:在湖北襄阳火车站,他们为突发疾病的旅客实施急救;在社区诊室,他们凭借丰富经验及时识别危重病情;在病房走廊,他们以团队协作与死神赛跑……他们用专业与担当,一次次为生命护航。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致敬这些“生命守护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医者仁心,不分时间地点;救死扶伤,永远是本能的选择。
今年春节期间,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邓淳医生接诊了一位久咳老人。老人只想开些止咳药,但邓医生敏锐的职业嗅觉让她坚持:“大爷,咱们得做个胸部CT。”面对老人的不解与拒绝,邓淳没有简单妥协,而是耐心解释、反复沟通,最终通过家属的协助说服老人完成检查。
当CT结果显示患者不仅肺部感染,更存在致命的I型胸主动脉夹层时,邓淳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暂停门诊工作、协调二线值班、联系医联体单位。在等待转诊的紧张时刻,她用“血管就像水管,现在内壁裂开了”的比喻让患者理解病情的凶险,又以“咱们发现得早,大医院有专家等着您”的温暖话语安抚恐慌的患者和家属。
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邓淳医生展现了基层医生的专业价值:从日常问诊中的警觉性,到危急时刻的决断力;从坚持医学原则的勇气,到化专业术语为家常话的沟通智慧。正是这份“宁可多查一次,不可漏诊一人”的执着,为患者打通绿色生命通道。邓淳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医者仁心,既在于诊疗时的“火眼金睛”,更体现在为患者多操一份心、多尽一份力的选择里。
近日,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部接到一通暖意融融的群众来电。电话那头,一位群众激动地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该院朱凤兰护士在湖北襄阳火车站成功救助了一名晕倒的患者。这位热心群众深受感动,特别致电医院,点赞朱护士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凡人善举。
时间回到7月份的湖北襄阳火车站台,一趟列车即将启程。熙攘的人群中,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综合诊疗中心资深护士朱凤兰正在年休探亲返程的路上。站台上人群的骚动引起朱凤兰的注意。她循声望去,发现众人正围着一位瘫倒在地的老年乘客。
走近一看,老人的家属正在为他进行心肺复苏。但是,朱凤兰凭借20余年临床经验,敏锐察觉手法错误:两只手平行按压,没办法有效驱动心脏泵血。
朱凤兰走到老人身边俯身探查——大动脉搏动消失。她立刻接替家属,双膝跪地以标准“双手交叠”姿势开始胸外按压,每一次下压都精准有力,驱动着生命的希望。汗水浸湿了她的额头,但她的动作没有丝毫变形,20年如一日的岗位磨砺和医院每年的年度技能考核早已让她将动作化为最本能的肌肉记忆。两分钟后,老人眼皮微动,逐渐恢复了意识,脱离最危险的时刻。
站台上,紧张的气氛被掌声和由衷的赞叹取代。“当时根本没想别的,看到手法不对,情况紧急,这就是我的本能反应。”面对感谢,朱凤兰的话语朴实无华。这“本能”,既是二十年护理生涯沉淀的责任,也是千百次技能锤炼铸就的本领,更是对“救死扶伤”四个字最生动的诠释。
“
“今天我还能在此执笔,千恩万谢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和护士给了我再生的机会。”今年2月,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的留言本上,留下了69岁患者王女士这段情真意切的“重生感言”。字里行间,是一个家庭从绝望深渊重返人间的真实见证,更是一曲由白衣天使用专业与协作谱写的生命赞歌。
时间回溯到王女士陪护母亲住院期间。毫无征兆地,她突然倒地,生命体征瞬间消失——心脏骤停!情况万分危急:她四肢剧烈抽搐,伴随大小便失禁。这些典型症状是心脏泵血停止后,大脑和全身器官严重缺氧缺血的直接信号,每一秒的流逝都在将生命推向不可逆的深渊。
心血管内科护士沈吉梅闪电反应,她第一时间发现险情,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跪地实施标准心肺复苏(CPR);医生汪盛平闻讯而动,推着载满急救药品和设备的抢救车疾驰而至;护士王秋月在持续CPR保障基础循环的同时,凭借精湛技术,迅速开通静脉通道。
医护团队训练有素的应急能力和无缝协作让王女士快速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呼吸,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场成功的抢救也成为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体现。
从日常诊疗的默默坚守到危急时刻的专业施救,成都医务工作者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构筑起生命的防线,用无私的奉献精神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让“医者仁心”这四个字有了最生动的注解,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