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6 基层实践-
E6基层实践
  • ·这笔账算得值村民自筹11.6万元,为家园开“美颜”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这笔账算得值村民自筹11.6万元,为家园开“美颜”

拦高路改造前后。

  

□华西社区报记者 李思佳 实习生 潘娇 摄影报道


  拓宽平整的拦高路上,车辆顺畅通行;周家碾林盘内,孩童在崭新的休闲广场嬉戏,老人们在共享菜地旁闲话家常……7月18日,记者再次走进成都市双流区彭镇金马村,目之所及让人眼前一亮。就在一年前,这里不少村民家的入户道路还很泥泞,房前屋后杂物乱堆、荒草丛生,公共空间严重缺失。而这场由村民自筹11.6万元、投工200余个,以“基层民主议事协商”为纽带完成的家园焕新行动,并非金马村的首次尝试——2024年,辖区曾经环境杂乱的曹家林林盘历时半年成功改造为全村树立了样板,如今的拦高路和周家碾林盘蜕变,正是这一治理模式的深化与拓展。

从“怨声”到“心声”
基层民主协商点燃共治火花

  时间回到2024年3月,一场居民坝坝会上,金马村村委们正面对来自村民的激烈质疑。“路窄会车难,能不能拓宽一下嘛?”“垃圾房选址离居民区太近,很不合理!”“有些邻居家门口杂物都堆成山了,影响过路,你们管不管?”村民的抱怨直指辖区拦高路破损狭窄、周家碾林盘环境脏乱等“老大难”问题,但这场“失败”的会议,却成了金马村治理转型的起点。
  面对尖锐的提问,村委会没有回避,而是将问题一一记录,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征集、召开坝坝会等方式,广泛收集村民建议。“垃圾房重新选址”“拓宽道路”“增修休闲广场”“硬化入户路”“增设共享菜地”……一条条“金点子”被纳入整治方案。村民的积极性被点燃,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的热情空前高涨。“以前觉得提了也没用,后来看到曹家林盘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相信自己的意见真能改变生活。”村民刘大姐说道。

从“单打”到“共治”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整治行动中,金马村沿袭曹家林盘的“1+3+6”组织体系,即一个领导小组统筹,三个专班分工协作,六支小分队包户落实,确保整治工作高效运转、责任到人。同时,发挥党员带动作用,由一名党员包联五户村民,形成微网格治理单元。
  老党员干大爷率先清理自家房前屋后,还主动监督施工质量,同为党员的曹大爷则化身“调解员”,化解了多起邻里纠纷。“党员带头,群众跟上,事情就好办了。”村委委员叶诗颖说。此外,金马村还通过“三级联动”争取镇、区支持,破解资金瓶颈,确保整治工作高质量完成。

从“旁观”到“当家”
群众主体性激发治理活力

  从抵触到信任、从被动到主动、从“冷眼旁观”到“挽袖当家”,居民们实现了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转变——村民周双全主动腾出屋门口的闲置空间,用于拓宽拦高路;叶兵率先带头,号召全家老小一起清理房前屋后改造自家庭院;程凤琼带领妇女小组清理垃圾,并认领共享菜地维护任务……“这个改造真的是花小钱,办大事,生活环境好了,受益的是我们自己!”程凤琼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周边企业也被这股热情感染,在村委会的发动下,不仅自主筹资8.6万元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还联动村委、居民共同改造110余米的入企道路,并完成外墙粉刷。在整治竣工后的“邻里节”坝坝宴上,企业代表与村民共话家常,昔日“局外人”成了“村里人”,“企业助事”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搭建了村企共治的桥梁。

从“个案”到“常态”
基层民主协商催生长效机制

  金马村的全面蜕变并非偶然,曹家林盘的成功为拦高路和周家碾林盘整治提供了经验,而此次行动又进一步巩固了“党建引领+基层民主协商+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
  一条路,一个林盘,一场由民主协商驱动的“家园焕新”行动,让金马村找到了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在这里,村民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更是解决的参与者、成果的享有者。“最坚实的振兴之路,应当从民心深处铺就。”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逐步把金马村这一模式推广至全镇,打造更多“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