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的户外劳动者合影。
三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提供义诊服务。
社区志愿者带领大家参观了解社区综合体。
连日来,成都持续高温,烈日炙烤下的城市街头,外卖骑手、环卫工人、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依然穿梭于大街小巷,保障着城市正常运转。与此同时,社区里的老人、儿童也面临着酷暑的考验。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成都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纷纷“变身”清凉驿站,通过多元化的关怀举措,为高温下的城市守护者和社区居民撑起一片“绿荫”。
连日来持续高温,一线工作者坚守岗位,保安保洁在小区忙碌着,外卖小哥穿梭于楼宇间。7月17日,郫都区红光街道三观社区联合雅宾利小区院委会启动“清凉速递”志愿服务活动,为一线工作者送去清凉与关怀。
活动当天,志愿者们提前准备了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颗粒等避暑“清凉礼包”。下午2点半,在小区大门口、园区内为工作在一线的师傅们送上清凉。罗师傅接过礼包,笑着说:“这藿香正气口服液送来得太及时了,岗亭里热,容易中暑,喝了它可以防暑降温。”
随后,志愿者们在小区广场设立临时服务点。保洁阿姨们收工路过,接过礼包连声道谢。正在取餐的外卖小哥李师傅也收到了礼包,他表示跑了一上午,这清凉物资真是“及时雨”。
此次活动覆盖小区20余名门卫、保洁及外卖小哥。“送清凉”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成为连接社区与一线工作者的暖心纽带。活动的开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社区温度。这份关怀不仅驱散暑热,更让温暖留在大家心里,成为小区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近日,锦江区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户外一线工作者,在社区温馨的职工驿站举办了主题为“夏季‘新’动力、畅享‘新’场景、关爱‘新’群体”的送清凉慰问活动,为150余名就业群体和一线劳动者送去清凉礼包与暖心服务。本次活动精准回应户外工作者群体在高温下的切实需求,创新性地融合了“场景体验”与“多元服务”两大维度,让他们在短暂的休憩时光中,深度感知社区的温度与活力,有效提升职业认同感与社区归属感。
活动伊始,在社区志愿者的热情引导下,大家步入了升级改造后的社区综合体。大家参观了功能齐全的便民服务中心、书香浓郁的红色阅读空间、充满创意的文创体验区等现代化社区场景。
这场“沉浸式”体验,让平日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劳动者们,得以放慢脚步,直观地感受到基层服务设施升级带来的“新”便利与“新”气象,对“家门口”的服务有了更深的了解。
随后,活动主场移步至职工驿站,同步开展“清凉礼包”“健康守护”“非遗体验”“民声驿站”四大关怀行动。
期间,社区工作人员为大家送上精心准备的慰问“清凉礼包”,内含藿香正气液、清凉油等实用防暑用品,并贴心准备了冰镇西瓜、解暑冰粉等时令降温物资。三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医护人员现场设点,提供免费血压血糖检测、健康咨询及专业的防暑降温知识科普,为高温下的健康保驾护航。此外,现场设置了“民声驿站”,畅通劳动者诉求表达渠道,工作人员认真倾听记录大家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
为增添清凉意趣与文化韵味,社区特别安排非遗漆扇体验环节。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导下,大家亲手创作独具韵味的漆扇,于传统技艺的沉静与色彩流淌的美感中,体味一份独特的清凉雅趣,身心得到放松。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参与者纷纷表示,这份来自社区的关怀,驱散了酷暑的燥热,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被看见、被尊重、被牵挂”的温暖。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夏日慰问,更是喜树路社区探索关爱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家园”的生动实践。下一步,社区将持续关注“新”群体的需求,链接更多资源,拓展服务场景,让温暖常在,让归属感更强。
炎炎夏日,高温来袭。为保障社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武侯区黉门街社区联合爱心企业于近日启动“专属关怀”防暑健康行动,通过物质帮扶与精神关爱双管齐下,为银龄群体送去夏日清凉。
行动以“健康守护”为核心,多措并举落实关怀。社区在活动中心开设“夏日健康课堂”特邀护理中心专家讲解防暑知识,提醒老人注意补水、合理饮食,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上门配送“清凉包”内含藿香正气水、风油精、凉茶等物资,并协助检查家中电器安全。此外,社区老年艺术团化身“健康宣传员”通过自编快板、戏曲等表演,将防暑妙招融入文艺节目,以生动形式传递健康理念。
活动期间,社区联合医疗机构开展“义诊送清凉”服务,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提供个性化健康咨询。针对高龄、行动不便群体,护理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安排专人巡访,实时关注身体状态。“本以为夏天闷在家就行,听了讲座才知道科学防暑这么重要!”参与活动的李阿姨感慨道。在这个热浪滚滚的季节,黉门街社区以贴心举措织就关爱网络,让银龄群体在清凉与温情中,安享健康夏日。
7月以来,金牛区营门口街道围绕儿童成长需求,联合茶店、银桂、长庆等社区,开展“社区魔法营”暑期系列活动。活动面向辖区青少年,聚焦交通安全、素质拓展、法治教育等主题,通过多元课程创新探索基层儿童服务新模式,助力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
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在茶店社区,孩子们走进成都地铁,化身“小小观察员”,在实地参观与互动讲解中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完成《儿童乘铁指南》记录,提升公共意识和城市参与感;在银桂社区,拓展营课程设置涵盖作业辅导、科学实验、小主持训练、非遗手工、英语绘画等多个模块,注重知识与趣味融合,助力儿童全面发展;在长庆社区,法治教育课堂通过“以案释法”方式解读校园欺凌、网络诱导等典型案例,引导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营门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魔法营”不仅是一次暑期托育服务,更是街道探索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有益实践。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整合优质资源,健全儿童服务体系,拓展课程内容和服务边界,让更多儿童在社区中获得看得见的成长和切实的关爱,推动“一小”政策在基层治理中落细落实、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