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7 基层实践-
E7基层实践
  • ·方寸之地书写治理大文章书院街“合伙人”解锁共治新密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方寸之地书写治理大文章书院街“合伙人”解锁共治新密码

□华西社区报记者冯浕摄影报道

﹃合伙人﹄启动仪式。

  6月25日,一份承载着40项具体举措的《方寸书院·融合共治行动计划》在成都西部文化产业中心阿来书房引发热议。当天,成都市锦江区书院街街道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街区合伙人”联席会,锦江区委社工部、书院街街道及社区相关负责人、辖区单位代表、商企代表、新就业群体、居民代表齐聚一堂,为破解城市核心街区治理难题提供创新思路。
  这里没有单向的管理指令,有的是“党建联建聚星火、基层治理夯基石、企业服务激活力、街巷文明润无声”的共治交响,千年华兴街的肌理中,正悄然注入现代治理的新动能。

机制破题: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


  “过去解决一个占道经营问题,可能要城管、社区、商户来回扯皮。现在有了‘街区合伙人’平台和明确的议事规则,多方共商共议,问题解决效率显著提升。”书院街街道相关负责人道出机制创新的关键。依托“1+1+3+N”治理体系,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引擎,以议事协商平台为运转纽带,联动院落党支部、“两新”党支部、驻地企业党支部三类组织,广泛吸纳商户、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五步工作法”为这套体系装上“智能芯片”。从议题收集、代表选举,到协商决策、执行监督、反馈评价,全流程权责清晰。以餐饮油烟扰民问题为例,通过“爱邻议事”平台凝聚商户、居民、环保部门共识,推动10家餐饮店完成设备升级。《华兴街街区共治公约》以制度形式明确各方责任:居民参与监督、商户落实“门前五包”、业态实施分级管理,为街区治理划定清晰边界。实践成果印证成效:32个老旧院落焕新、45处公共设施落地,夯实了“合伙人”机制的民生根基。

行动赋能:系统规划织就共治经纬


  四大行动计划、四十项具体举措,构成街区治理的精准施工图。
  党建如何真正赋能基层?“初心闪耀”党建联建计划给出了答案。书院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项目,目标打造沉浸式党建空间;全年计划开展不少于10场跨领域理论共学,覆盖党员1000人次;“行走的党课”将课堂搬到川剧博物馆、老报馆遗址,挖掘5例“身边人讲身边事”的鲜活教材。最实在的莫过于“华兴民情直通车”机制——年内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少于100个,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建为民。“党建不是空谈,最终要落在为民解忧上。”社区老党员张大爷感慨,他反映的小区楼道照明问题,通过民情直通车快速得到解决。
  老街区如何焕发新活力?“同心筑梦”基层治理计划着力盘活在地资源。在悦来茶馆,非遗传承人定期开办公益课堂;在由旧消防站改造的空间里,亲子安全体验课场场爆满;奇迹酒店则腾出会议室支持“兴友荟”社区共建活动。全年12场公益课程、12次社区共建服务,让沉睡的空间因共享而重生。华兴街社区相关负责人特别提到“蜀韵华兴”志愿巡逻队和“华兴帮帮团”:“‘志愿者+社工’模式让居民从旁观者
  变为主力军。最近一次院落微更新,就是巡逻队发现卫生死角后,由‘帮帮团’发动居民共同清理、彩绘墙面完成的。”
  老旧空间在共建共享中重焕生机。企业服务与社区温度如何兼得?“惠企连心”计划构建起全链条服务体系。“企需我应”项目组建“产业政策宣讲团”“知识产权人才赋能宣讲”和“金融管家”服务团,每季度举办政企交流会,精准对接“锦易贷”“人才贷”等产品,全年目标助力超1000家企业落地。而温情则倾注于“城市奔跑者”——会上,华兴街社区居委会与锦江区聚力企业社会服务中心现场签署协议,由后者管理的“锦工驿心书食饭堂基金”将用于为骑手送清凉、送早餐。更令人瞩目的是现场发布的“骑手友好地图”:奶茶店的免费饮水点、酒店的临时休息区、邮局的便捷充电桩……十余个红色标记点亮街区。“以前送单间隙只能在电动车上歇脚,现在知道哪里能喝口水、充个电,心里踏实多了。”外卖骑手小刘指着地图上的熊猫邮局坐标对记者说。

文化铸魂:公约与文创激活街区认同


  治理的深层目标是塑造认同。此次联席会不仅是一场部署会,更是一次文化动员。
  《华兴街街区共治公约》与《街区友好商企评选指标体系》的发布,为共治树立了清晰标尺。评选体系从诚信经营、服务质量、社区贡献等维度设置权重,结合多方评价,择优评选“星级友好商企”,给予政策激励。这一机制不仅规范商户行为,更激发其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正如文创店经营者所言:“提供场地支持非遗体验,既是评分需要,更是社会责任。”
  深度挖掘街区百年历史底蕴,精心开发承载地域文化的特色文创产品,成为激活街区认同的新载体。据社区相关负责人透露,依托暑袜街、华兴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专业团队正着力开发系列特色文创产品,提炼街区“最小城市单元”的文化符号,让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当下通过可触可感的物件连接起来,成为居民和游客珍藏“华兴记忆”、传播街区文化的新名片。
  锦江水畔,千年华兴街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当党建的红色引擎驱动基层治理齿轮,当40项计划从纸面走向街巷,当骑手在地图上找到充电桩、商户在评选中争当“星级”、一件件承载街区文脉的文创产品走入千家万户……“街区合伙人”的内涵已然清晰:它不仅是制度的创新,更是情感的联结与共识的凝聚。书院街街道以方寸之地的精耕细作,正将“幸福家园、精神高地、发展热土、活力街区”的共治愿景,转化为充满“老成都、蜀都味、国际化”可感可触的城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