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7 基层实践-
E7基层实践
  • ·民主协商绘就幸福家园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彭州市天彭街道光明社区金华苑蝶变

民主协商绘就幸福家园

居民代表大会收集“金点子”。

蝶变后的金华苑小区。

  

□华西社区报记者 张丽 街道供图


  曾经设施老化、矛盾频发的金华苑小区,如今蜕变为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的幸福家园。5月9日,记者走进彭州市天彭街道光明社区金华苑小区,看见智能充电车棚整齐划一,文化长廊里居民闲话家常,停车位规划井然有序……这一蝶变背后,是社区以民主协商为抓手,创新探索“群众事群众议、治理效能群众评”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拓宽参与渠道
直通诉求靶心


  金华苑以“民情收集小组”为抓手,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民意表达网络。社区“两委”联合党员、微网格长深入楼栋,今年以来线下召开16场居民代表大会,线上通过问卷征集居民意见368条,精准梳理出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28类“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由党员代表、楼栋长和居民骨干组成的“家园议事团”应运而生,通过专题协商会、实地勘查等形式,将群众“金点子”转化为改造“施工图”。

创新议事机制
破解治理难题


  聚焦治理痛点,议事团创新“疏堵结合”思路,让协商成果落地见效。针对电动车充电难和机动车停车位少的问题,议事团通过多方协商制定“原址改建智能充电车棚”和“统一规划车位”方案,新建4个非机动车智能充电车棚,机动车停车位从340个增加至656个,让“飞线充电”和“停车困难”成为历史。面对休闲空间不足的顽疾,小区在依法拆除10余处违建的同时,充分吸纳民意,利用闲置地块打造集休闲、议事于一体的文化长廊。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落地,每一处改造细节均由居民共商共定,始终坚持群众导向。

凝聚群众力量
共绘治理蓝图


  小区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邻里共建的温情实践。居民组建志愿队清理垃圾、修剪绿植,底楼住户自发装点单元入口,增添社区生机。尹怀明、陈忠林、廖忠贵、张友坤等居民主动担任施工监督员,记录工程进展。社区“志愿风采墙”记录着800余人次的奉献身影,让改造现场成为凝聚人心的“实践课堂”。

健全长效机制
巩固治理成果


  改造完成并非终点,长效治理才是关键。通过居民代表大会,金华苑制定《小区文明公约》,规范绿化养护、车辆停放等事项。完成“信托制”物业导入工作,成立“自治管理小组”定期巡查设施,及时解决问题,并设立“居民议事日”,推动健身器材选址等事务采用“现场比选+线上投票”模式,确保“自己的家园自己管”。从“旁观者”到“管理者”,居民在持续参与中筑牢治理根基。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金华苑以民主协商为笔,绘就基层治理的幸福画卷。天彭街道将吸取实践经验,持续深化“共商共建共治”机制创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拓宽协商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长效管理,让更多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在基层治理现代化征程上书写更加温暖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