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华路街道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
全龄友好书写“生活美学”。
银铃有邻生活馆。
在成都市锦江区锦华路街道,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治理枢纽”正悄然重塑社治生态。5月13日,记者从锦华路街道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获悉,该中心以“党工委统筹+五社联动”为核心,累计链接资金及物资超500万元,构建形成“1+6”即一中心六功能室格局,承担需求调研、人才赋能等任务,形成“三力融合”支持体系与五社联动服务矩阵,服务覆盖“一老一小一困一残”及新就业群体逾4万人次。
“基层治理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锦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构建“党工委统筹+专业协同”机制,由街道党工委顶层设计,每月听取汇报1次、季度专题调度1次,统筹中心建设、管理、运营工作。联动30名专家组建智库,开展“领跑人计划”人才建设培训11场,覆盖街道干部、社区“两委”、网格员等700人次,汇编《小区治理案例集》《社区营造指南》等10册实战手册,培育16支社区自组织,形成“草根培育-专业升级-生态反哺”的治理闭环。
在需求调查研究室,专业社工展示了“民情数据库”的成果:依托人民建议征集平台收集意见800余条,联合“两代表一委员”走访居民300余户、企业42家,化解矛盾纠纷1起;组织“爱邻20”协商议事会5场、“书记工作室坝坝茶”6次,覆盖居民100余人次。通过季度调研12次,完成对7个社区的治理现状摸排,梳理形成社区养老、教育、营造等服务项目21个。“中心在街道‘幸福锦华’党建品牌矩阵下,持续孵化基层治理“一社一品”,例如晨辉社区‘城市微光’聚焦新就业群体关怀,‘快乐晨长’服务青少年成长,真正实现需求精准匹配。”工作人员表示。
“资源整合不是简单‘输血’,更要构建可持续的‘造血’机制。”中心运营负责人透露,通过“四向联动”模式,向上承接34个政府部门项目资金388.66万元,横向链接46家企业,开展义集义捐18场,募集米、面、油、轮椅等物资1.8万件(价值24.3万元);向下培育“公益市集”“邻里共享日”等品牌活动,惠及2000余户家庭;对内建立“五库”资源平台,整合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资源及基金会资助清单,形成“机会清单”精准匹配供需。
据资源整合优化室的数据显示:中心联合8所高校180名大学生、30位居民志愿者,开展特殊人群巡访服务超4万人次;为区域内外2000余户困境家庭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筹集资金623万元;开展“黄扶手”适老化微改造覆盖4个小区30个单元,惠及33000余名居民;公益创投征集36个项目,20个落地撬动10万元资金,培育16支自组织;引入“信义治理”理念——通过3场政策解读会覆盖居民代表1500余人次,协助试点小区建立居民监督小组,培育“府河先锋”信义治理小组,形成“党建+信义治理”新模式。
步入“倦了茶室”,可以看到竹编手作与植物染作品陈列其间,茶香氤氲中正举办家庭教育沙龙。“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开展茶艺课、非遗传承、女性沙龙等活动,让艺术疗愈生活。”茶室主理人介绍。隔壁的“心流剧场”更显热闹,老年剧团演绎的《你好,邻居》用戏剧化解社区矛盾,青少年剧团则以《李白的月光》传承文化,孵化出老中青少四代剧团,成为社区对话的独特载体。
“银龄有邻生活馆”是养老创新的试验田。会员可享受全身理疗服务,中老年慈善超市商品价格低于市场20%,每笔消费定向捐赠助困老人;整合社会资源,为成都市17个老旧院落完成适老化改造,服务覆盖锦江区6个街道40户家庭;联合蚂蚁公益发起“蓝马甲反诈行动”,动员百名志愿者服务老人8000人次。此外,“四季农圃园”由居民与四川大学团队共建,打造“可食地景”亲子种植园,孵化两支志愿者队伍常态化维护,收获季邀请困难家庭共享果实。
在残疾人创业就业空间,竹编手工艺人正专注编织作品。“完成学习并通过考核的残疾伙伴可获得加工费,长期稳定就业者还可享受社保保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空间聚焦残疾人创业孵化、短视频直播赋能,已推动多名残障人士实现康复与创收双赢。一旁的“心理咨询室”构建了“法院+专业机构+志愿者”三重防线:与锦江区法院共建“豌豆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引入启禾倾听心理支持中心提供专业服务,组建15名居民心理咨询师队伍,24小时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每学期为辖区5000余名学生开展心理测评,联动华西医院启动“郁金香计划”,筑牢“家校社”心理防线。
从党建领航到资源破局,从数字反诈到戏剧疗愈,从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锦华路街道用“绣花功夫”编织起有温度的社会工作网络。当治理回归人的需求,社区就能成为承载幸福的容器。在这里,每一组数据、每一个场景、每一次服务,都在诠释“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层逻辑,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锦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