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版 -E5 人物/社区-
E5 人物/社区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E5人物/社区
  • ·返乡创业“新农人”逐梦乡村田野
  • ·新修停车场以疏化堵 赶场路通了心不“堵”了
  • ·医院“暖冬健康行”公益活动获点赞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返乡创业“新农人”逐梦乡村田野

李攸明查看水果番茄苗。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成都青白江区姚渡镇的逸明农场,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番茄苗迎着冬日的阳光一个劲猛长,农人们正忙着移植。每当农场的“明星产品”水果番茄挂满藤架,受到消费者赞赏时,是农场负责人李攸明最开心的时刻。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推进,农村有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像李攸明一样的“新农人”获得了发展机遇与机会,他们利用所长在创业增收的同时,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示范作用吸引青年人返乡创业,号召更多人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回乡深耕13载
将青春挥洒在田园

  13年前,李攸明在成都市驷马桥做水果批发生意“白手起家”。一次回乡看望长辈,他看到家中的土地杂草丛生,心想:老人种不动地了,年轻人不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荒着多可惜。多年跑市场的经验告诉他,农业发展是趋势,需要有人去做。2008年,李攸明回到了家乡姚渡镇,开始了他的回乡创业之路。
  最开始,李攸明承包了20亩地种西瓜。虽然不懂农业技术,但凭借着勤奋好学、勤劳肯干,李攸明第一年就挣了十多万元。紧跟着,他又承包了170亩土地种植西瓜,眼看这一年的西瓜又即将迎来丰收。“一场大暴雨,让所有西瓜泡了水。”李攸明回忆道。这一次让他意识到,干农业不能“靠天吃饭”。于是他开始到全国各地学习搭建蔬菜大棚的技术,将西瓜种进了大棚,他的西瓜又获得了丰收。
  “那时我已经开始自己培育种苗了,每一个新产品我都买回来进行试验,成功之后再推向市场,售出给乡亲们。”要带着乡亲一起奔小康,这是他做农业以来从未改变的想法。他不仅售出种苗,还为乡亲们提供种植技术支持,开办培训班,推行回收回销机制,让农民不仅掌握技术,还能解决销售难题。
  2016年,李攸明度过了最难忘的一个冬天。受极寒天气影响,大棚里没有产出种苗。“已经接了近十万株种苗订单,我无法向乡亲们交代。”他从全国各地购买种苗回到青白江,但由于实在太冷,种苗回来已经冻坏了一半。这一次挫折让他暗自较劲,要把种苗这关键一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再次出发,到各地学习农业管理、育苗技术,如今他已拿下多个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我们现在的大棚能做到外面零下2度的天气,室温达到25度,转型升级接入物联网系统后,温控、湿度检测、自动灌溉等将实现大棚智能化。”

培育新农人
逐梦乡村振兴

虽然如今从事农业生产已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但愿意回乡从事农业工作的年轻人仍是少数。今年以来,李攸明发起了“农夫之星”培育计划,以培养农业优秀人才为目的,为他们提供土地、种苗、技术、销售渠道等服务,保障农夫收益。从国外工作回来的80后小胡,8月初加入到“农夫之星”培育计划,他与李攸明签署了协议后,承租了3亩土地开始种植水果黄瓜。70天后,小胡拿到了第一桶金7万多元,除去土地租金、种苗费、农药、化肥等成本费用,仅两个多月,小胡种植出的农产品净利润达到近5万元。
  在李攸明看来,年轻人有知识、肯学习,他们应当是投入新农业的主力军,但过去由于对农业认识较少,没有经验、不懂技术,试错成本较高,很多年轻人不敢跨入这个行业。而“农夫之星”计划所做的是,将实实在在的经验与技术和他们分享,让他们“抄近道”跨进这个行业。如今,通过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技术,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同时,加大有组织性地对外销售砝码,进而保障农民销售收益。“年轻人加入到‘新农人’大军当中,农业发展有了生生不息的中坚力量。”李攸明感慨地说,有了国家和镇政府的政策加持,我们的乡村振兴梦一定能更早实现!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胡晴琴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