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新苗控制中心30号线调度工作人员正在工作。
成都地铁30号线列车。
凌晨5点,高碑坝车辆段巡检机器人刚结束智能运维,武青车辆段9号线列车已开始自动唤醒,一列带有智能列车鹰眼系统的27号线轧道列车从场段缓慢驶出,自动检测前方障碍物,全线网车站上线的无感刷脸支付让早高峰的乘客从容出行……在乘客安全便捷舒适出行的背后,成都轨道交通智慧出行的场景正不断刷新。
11月27日,记者来到成都地铁新苗控制中心,解锁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的“聪明大脑”,这是全国首条“车车通信”+“常规全自动”双制式运用的线路。
走进成都地铁新苗控制中心,一张电子大屏尽览成都轨道交通30号线一期、13号线一期及27号线一期3条全自动运行线路运行情况。“同为全自动运行线路,30号线一期‘新’在哪?”不少记者发出同样的疑问。
“近年来,‘车车通信’已成为国内外行业研究的主要方向,这是成都首次为这一技术提供运营场景,并在30号线成功运用。”成都地铁运营公司通号维保公司副总经理王鑫介绍道。
正如其名,“车车通信”就是指车与车直接通信,实现列车自主运行,是列车控制系统的一部分,用来告诉列车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以及与前车保持多少安全距离等。而传统的全自动运行线路需要通过地面设备ZC区域控制器“传话”——前车将自己所处位置“告诉”地面设备,再由地面设备“告诉”后车。
“车车通信”能让列车与列车直接‘开聊’,无需“中间传话”,缩短系统信息交互时间。“这相当于前后列车之间可实时共享位置、速度、运行状态等信息,并根据设定标准,控制自身车速和行车间隔,实现智能跟车,提高列车运行效率。”王鑫补充道。
经实测,30号线一期的追踪间隔和折返时间相比传统系统都有所缩短,这能让列车跑得更密、跟得更近,目前30号线高峰期能同时上线25列车,从龙泉驿火车站南站到双流国际机场2航站楼东站运行时间仅46分钟。
不只是运行效率的提升,“车车通信”还实现了系统设备精简化、功能集成化。以30号线为例,引入“车车通信”技术后,成功减少了4套ZC区域控制器设备的部署。同时,在性能提升、故障处置等方面也更具可靠性,进一步提升了列车运行的舒适感。
“其他城市已运用了‘车车通信’,成都这条新线‘新’在哪?”面对记者的追问,成都地铁运营公司新苗控制中心负责人王帅道出了30号线一期的核心创新。
“我们是全国首条配置‘车车通信’和‘常规全自动’双制式的线路。简单来说,相当于一部手机里同时装着iOS和安卓两套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智能切换。”王帅说。
这意味着30号线一期不仅拥有“常规全自动”的“成熟稳重”,还具有“车车通信”的“聪颖敏捷”。目前,成都轨道交通已建成的4条全自动运行线路,均满足“常规全自动”最高安全等级(SIL4级)的要求。与此同时,30号线一期搭载“车车通信”后系统韧性与应急处置能力都将进一步提升。
如遇到通信信号故障,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只需启动自主后备运行模式,就能实现列车在隧道中“摸黑前行”。相比“常规全自动”线路,能更快恢复正常模式运行,避免列车因故长时间停滞于隧道区间,减少故障对乘客出行的影响。
“车车通信”的“聪明”不止于此,如果列车行进前方出现异常(比如积水或其他障碍)还会“主动避险”——根据调度指令让列车在任意位置直接“掉头”,将乘客疏散至最近的站台。
“‘车车通信’代表着前沿技术方向,能让列车更智能、更高效;而保留成熟的“常规全自动”,则是在场景创新中设置的‘安全双保险’,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为乘客提供可靠的服务。”王帅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于30号线一期的“车车通信”技术诞生于成都金牛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名副其实的“成都研、成都造”。作为最新一代列车控制系统的技术代表,它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视觉感知等前沿技术,赋予了列车自主决策能力,实现了列车控制系统由自动化开始向自主化、智能化的重大转变,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在香港、北京、太原等地进一步推广。
“‘成都智造’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内涵,首先体现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成都交控轨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超说,“列车控制系统如同地铁运行的大脑和神经,也是列车运行的安全保护神。作为一种高度定制化的软件密集型、数据驱动型的安全控制系统,它的技术创新将极大引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轨道交通产业聚焦“AI+轨道”场景建设,融入多项新技术、新设备,全自动线路列车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乘客带来更加安全、舒适、智慧的出行体验。“成都智造”的创新成果也将随着新线开通在700+公里线网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成都轨道产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成都正在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轨道交通产业链,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深度嵌套、相互赋能,推动‘成都经验’成为‘成都标准’,进而走向全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