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山岭长城云海景观。
据《河北省志·长城志》介绍,金山岭长城建有敌楼91座,现保存较好的34座,有望京楼、仙女楼、大小狐顶楼、将军楼、金山楼等。现在都是热门观景处。书中说:“城墙均为砖砌,许多山险地段砌有障墙和拦马墙,精巧实用,易守难攻;敌楼外形美观,方、圆、扁式各具特色;内部结构有田字、日字、目字、品字和回字等等……建筑独特,敌楼林立,视野开阔,雄伟壮观。”
虎豹森严雉堞牢
“虎豹森严雉堞牢,乱山如戟入云高。”这首《古北口》出自曾在1450年出巡畿辅的明代御史倪敬。当时金山岭一带的明长城已初具规模。
明初国势强盛,多次远征漠北,燕王朱棣曾受太祖朱元璋之命从古北口出征。朱元璋在承德一带设卫,后为防御北元和充实中原,几次将燕山以北的居民南迁。明代名臣杨继盛是容城人,自述祖上来自“口外小兴州”。如今在河北保定、雄安一带走访,常有村民说是从小兴州迁来,还有的说是山西洪洞小兴州。洪洞是著名移民集散地,但洪洞并无小兴州,这个小兴州在金山岭以北约50公里,今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兴洲村。
兴洲村里也有棵大槐树,树边人家姓韩。1951年出生的韩九生说,祖上是清朝从山西文水迁来的。村支书韩林章说,全村891户都是康熙年间从山西、山东迁来的。村边有残存的古代城墙遗迹,尚存504米长的城墙,基宽18米、高6米。文物部门介绍,这是金元时期的兴州古城遗址。
据《滦平文物志》介绍,明初从燕山以北移民50万人以上,滦平小兴州是主要集散地,迁往今京津及河北保定、廊坊、唐山、沧州等地。这些居民中有一些是蒙古族,《河北古代少数民族史》中说,进入华北平原后这些蒙古族逐渐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
燕山以北大量居民迁走后,金山岭以外成了弃地。朱棣登基后,将这里交给归附的蒙古部落兀良哈三卫统辖,作为外藩。明军退守燕山一线,不断修筑长城。
据《中国长城志》记载,滦平县境内的明长城全长约35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之后不断增修加固,建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朝将长城沿线分为9个防区,称九边或九镇。
滦平的长城属蓟镇管辖,蓟镇下设12路,滦平段分属曹家路和古北路,其中,金山岭长城属古北路,东起望京楼西至龙峪口,全长10.5公里。《四镇三关志》中关于这段长城相关名称有龙王谷关、砖垛子关、沙岭儿寨和丫髻山寨。据记载,这四个关寨建于洪武年间,连接它们的边墙建于嘉靖年间,隆庆年间整修,敌楼则建于隆庆到万历年间。
长城不断增修完善与军事形势变化有关。明初,军力可远征漠北,燕山防线压力不大,只在关口建关寨戍守。1449年土木之变前后,蒙古瓦剌部等崛起,燕山防线重要性增强,明廷着力建设完备的防御体系。
金山岭长城景区主入口在砖垛子关,此关位于两山峡谷要冲,始建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关前矗立着大理石雕刻的戚继光像,立于2001年。
戚继光在蓟镇长城建设中厥功至伟。隆庆三年(1569年),他任蓟镇总兵,任职十多年,整修边墙,并大规模建设了可屯粮驻兵的空心敌楼,增强了长城的防御能力。从现在的眼光看,也增加了长城的视觉美感。
大规模建设空心敌楼是明代边防工事建设中的创举,戚继光翻山越岭,实地勘察选址,亲自设计建设方案,组织督促完成,在蓟镇和昌镇共建成敌楼1400多座。
云开万里塞无烟
“桂树清光挂碧天,云开万里塞无烟。”出自《古北塞上望月》,作者是清康熙皇帝。他在位期间多次经行金山岭一带,清代一统长城内外,金山岭上曾连绵的烽烟消散。
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远人向背由敷政,惟在筹边与任贤。”意思是社稷安危系于施政,重要的是筹划好边境事务和任用人才,不在于修筑长城。
康熙经行过山海关、居庸关、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独石口等关隘,对长城有自己的认知。1691年,古北口总兵蔡元申请修缮长城,工部拟同意,康熙却说,治国之道在于得民心,“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康熙不修长城,兴建了承德避暑山庄。这座肇建于1703年的现存最大皇家园林,建设目的不是为帝王游玩消夏,而是为绥抚边疆。康熙、乾隆等常年到避暑山庄,一住就是几个月,使这里成为第二政治中心,特别是在此处理了大量边疆和民族事务,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康熙等在北京和承德间往返,大多经行平冈道,从金山岭一带穿过燕山,称御道,沿线修建了一系列行宫。康熙年间在滦平县境内建设了8座行宫,民国后多已荒弃。
在兴洲村尚有一处行宫建筑,原由牌坊、殿宇和花园三部分组成,现存前殿和后殿,近年进行了修缮。史载康熙曾于1689年和1692年两次驻跸于此。当地记载,康熙经留时于姓大户的干女儿曾伴驾,却未随驾离开,一直居于此,人称于娘娘,前殿西屋为她的居室,前些年尚有檀木床。
昔日御道如今留下的痕迹不多,但在典籍文献里有许多相关记录。除帝王外,官员和使臣也多有作品记述。张埙《古北口》:“地尽中原山,天挂秦时月。喜峰连居庸,夹此青硉(lù)矹。一骑客关门,千秋几战伐。沙清走野兕,日落剩飞鹘。”“硉矹”形容山势峭拔,中华多元一统,昔日战伐险要成了思古抒怀所在。
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朝鲜使臣也在此颇有感触。朝鲜朴趾源《热河日记》,记录了他1780年作为使团成员到热河避暑山庄朝谒乾隆皇帝的经历。承德博物馆中有这一作品的介绍。
作为学者,朴趾源对长城著名关口的历史颇有了解,经过古北口格外留意。当时已是子夜,朴趾源出关后立马长城之下,噀(xùn)酒磨墨,抚墙题写:“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八月七日夜三更,朝鲜朴趾源过此。”写完大笑道:“乃吾书生尔,头白一得出长城外耶?”
在《热河日记·夜出古北口记》中,朴趾源详述了自己在这个长城名关下的所思所感,述说关口的来历及烽烟往事后,写道:“噫!此古百战地也……其城下乃飞腾战伐之场,而今四海不用兵矣,犹见其四山围合,万壑阴森。时月上弦矣,垂岭欲坠,其光淬削,如刀发硎……北斗半插关中而虫声四起,长风肃然,林谷俱鸣。”
朴趾源感叹,他自幼胆薄性怯,白天到空屋,晚上到暗处都害怕,“今年四十四,其畏性如幼时也。今中夜独立于万里长城之下,月落河鸣,风凄磷飞,所遇诸境,无非可惊可愕、可奇可诡,而忽无畏心,奇兴勃勃”。本是胆怯之人,在深夜山中惊悚的氛围里,一心想着名关悠长往事,不仅不怕还兴致勃勃,这或算历史文化的力量吧。
返程时是白天,朴趾源专门察看了长城周边情形,写道:“大约此关千古战伐之场,天下一摇则白骨如山,真所谓虎北口也。今升平百余年,四境无金革战斗之声……汉、唐以来所未尝有也,未知何德而能致之。崇极而圮,物理使然。民不见兵久矣,土崩瓦解,吁,可虑哉。”担心承平已久,乱事将发。
朴趾源之虑并非杞人忧天,他经过古北口13年以后,1793年,也在秋天,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来到这里,他们也记录了行程,但没有怀古的感慨。马戛尔尼记下了巴瑞施中尉和他的士兵丈量长城的情况,“他们肩负的一项秘密使命:一旦和平失败,就得准备不那么和平的远征了”。
随后而来的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长城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1933年,中国军队在古北口、喜峰口等长城关口奋勇抵御日本侵略者,上万将士的鲜血激发了民族众志成城的奋起……
长城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1978年,滦平县文管所对县境内长城进行调查,发现望京楼西至龙峪口一段的长城保存较好,景象壮观。次年在全国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介绍,罗哲文等专家来实地考察,给予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滦平县委宣传部的封瑞功以《河北滦平发现第二八达岭》为题,撰写新闻稿,新华社发了通稿,各媒体纷纷采用。
1981年,有关专家、学者聚会决定给这段长城起个响亮的名字。有人提议叫沙岭口,因为史书有记载,但大家觉得不够响亮,最后以这段长城上有金山楼,命名为金山岭长城。此后,金山岭长城声名鹊起……
如今,金山岭长城是国家5A级景区。在通向景区的路上,可以看到“滦平——中国普通话之乡”的标牌。
区域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的历史,使滦平成为“北京官话”的活化石。对此进行过调查研究的邓秀军说,1953年,北京来的语言专家曾到滦平金沟屯、火斗山、巴什克营等地进行语音采集,参与过的当地人中有多人健在。1956年,普通话成为现代标准汉语的名称。2012年,国家语委授予滦平县“普通话体验区”称号。 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