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天下-
A9天下
  • ·骗子如何当上首席科学家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骗子如何当上首席科学家

江苏科技大学回应:当时他可能用了别人的成果

靠一路造假获聘首席科学家的郭某。图据东方网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教授郭某被指学术履历造假一事引发广泛关注。
  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称,今年9月,学校收到我校教师郭某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同时,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校方:“卷走几百万元科研经费”不实
  11月21日,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处一名工作人员称,郭某聘任首席科学家属于遴选聘任。对郭某的学术材料为何能通过评审,该工作人员回应称:“郭某与国内许多科学家同名,当时他可能用了别人的成果,学校也是受害者。”
  该工作人员透露,当前网络上有关郭某“在评院士过程中被发现举报”的传言不实。“院士的层次很高,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没有资格去参评院士。”对于郭某卷走大额科研经费的传言,该工作人员也予以否认,“科研经费不是一笔到账,是分阶段发放的,好多科研经费还在账上,并不是像网络上流传的卷走了几百万元。”
退学的博士:他从来就没上过课
  郭某带过的唯一一位博士林楚听闻郭某被揭发后发出质问:“我一个普通学生都能发现问题,难道其他人都发现不了吗?”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学校的什么人在引进人才的审核中“放了水”。
  自2024年9月入学到2025年3月退学,林楚在江苏科技大学待了半年。林楚是郭某的第一个博士生,跟他同一年进来的还有一位女硕士生。据林楚了解,2023年,郭某作为国家A类创新人才被引进校园,名义上前后共带过两届(4位)硕博研究生。但实际上,只有林楚和那位女硕士生算是郭某正经带过的学生。
  2024年的双选会之前,郭某让林楚给自己做了一个PPT,页面上除他的个人简介和成就展示外,还额外补充了三个招生条件。分别是:具有服从意识;喜欢科研和钻研;女生优先。这在林楚看来是“一堆无理要求”,“尤其最后一条,导致女生不来,男生也不来。”
  林楚对郭某深切产生怀疑,源于一篇论文。让林楚感到诧异的是,那篇文章中有一张作者郭某的彩色照片,“很明显不是郭教授”。也是那时起,他更加坚定自己此前的一些猜测。
  林楚坦言,他对郭某的怀疑,始于入学后的第二个月。在现在的他眼里,“郭教授就是典型的骗子加神棍”。
  在林楚的印象中,郭某聊起专业,一点都不像博导,“就比如两个人聊电动自行车,专业的人肯定会分析它的性能、电池功率等等。”而郭教授只谈及它的颜色,描述它的外观。
  在林楚看来,郭某并没有要培养他做科研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怕自己暴露,他总是拖着,让我自己看书。”此外,郭教授课题组也没有实验室和器材。至少林楚退学前,他只在综合实验室有一个工位。
  郭某一事引发热议后,有网友提出疑惑——如果郭教授只有高中学历,他的学生在听课时为什么辨别不出来?
  林楚对此回应,“郭教授从来就没上过课。”他提到,原本学校给郭某安排了面对硕士研究生的两门课,但却被他以“没有时间”而拒掉。
  待在江苏科技大学的半年,林楚几乎每天都在做杂活。他负责给郭某做报销工作,还要帮他取快递、做PPT、打印资料等。
  正是因为做报销,林楚掌握了很多郭某的花销证据。他提到,郭某报销的一些费用中,有花钱为自己做宣传报道的费用,有以主编、副主编身份出现在某些书里的费用,“还有不存在的实验经费”。
  2025年2月寒假过后,林楚因困扰于没人带自己做科研,找到学院领导倾诉自己的“不满”。他得到的解决方案是更换导师。考虑过后,林楚拒绝了该方案。“郭教授不喜欢那位‘青椒’,我怕那位老师到时候保护不了我。”2025年3月,林楚从江苏科技大学退学。他向郭某申请退学时主动提到经济困难,希望中断学业。而退学的真正原因,他守口如瓶至今。
记者查询:郭某学术履历疑点重重
  公开资料显示,郭某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其长期专注于纳米结构材料、亚稳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研究,发表SCI论文180余篇。
  但记者查询发现,郭某学术履历存在多个疑点。
  据公开资料,郭某1994年以省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1998年赴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从事纳米能源电池研究。2000年,郭某进入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2006年至2023年,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及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2023年回国入职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和2016年,郭某还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等奖。
  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官网查询获悉,1994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是毕业于西安中学的楚怀湘。
  据报道,1998年,郭某得到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前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在朱迪·拉珀(Judy Raper)院士的课题组首次接触到纳米材料研究。而伍伦贡大学官网介绍,2008年拉珀才加盟伍伦贡大学并出任副校长,1998年,其仍在悉尼大学工程学院任职。
  报道称,2006年,郭某加入德国国家科学院先进材料及纳米科技学院,成为赫伯特·格莱特(Herbert Gleiter)院士团队核心成员。郭某提出“孪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性关联”理论,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被国际同行称为“郭氏模型”。
  记者查阅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发现,2004年至2007年,格莱特受聘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2006年起,格莱特担任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纳米技术研究所教授兼杰出高级研究员。格莱特的职业生涯中,从未任职于“德国国家科学院先进材料及纳米科技学院”。
  在《自然·材料》官网,记者以“Nano Twin(纳米孪晶)”为关键词,检索2006年至2023年发表的文章,共找到27篇论文,作者中并没有郭某。据报道,郭某的学术兼职包括国际著名材料期刊《材料学报》和《书面材料》的编委。而在两个期刊的官网,记者均未查询到郭某位于编委之列。
  关于郭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记者在科技部官网查询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名单发现,2013年的二等奖和2016年的一等奖获奖名单中,均有与郭某同名的获奖者,但所属单位分别是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前同事:他不至于是高中学历吧?
  针对郭某所说的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身份,记者联系上了他的一位前同事贺先生。贺先生表示,郭某在十多年前入职过他们公司,“身份好像是工程师,算是领导,技术经理岗位。”
  但贺先生所在的公司位于湖南长沙,并非德国。他还记得,郭某当时入职差不多3个月便离了职,“好像听说是出国了,去了哪里不知道。”他对此次“郭某事件”感到错愕,“我们三一集团都是要求高学历的人才能进,他不至于是高中学历吧?”
  综合九派新闻、界面新闻、中国新闻周刊
新华时评
求真的象牙塔容不下“学术南郭”
  国外学术经历和头衔大多无从查实,国内数个科研成果出自同名同姓者……近日,江苏科技大学原“首席科学家”郭某陷入舆论漩涡。
  长期以来,人们将大学比作“象牙塔”。而“学术南郭”事件像一面镜子,让“象牙塔”里的一些漏洞现形。
  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学术的基石正是“求真”。学术能力要看真本事,弄不得半点虚假。“首席科学家”这一头衔,只要名副其实,大家就会不吝惜赞扬。即使有的高层次人才初始学历不突出,经过长期努力,用真真切切的业绩照样博得认可。
  求真的象牙塔容不下“学术南郭”。此“学术南郭”曾辗转多地,身份不停切换,最终在高校败露。这也表明,“象牙塔”崇尚真本领,作假者必露馅。
  此事也引起人们对科研造假与管理乱象的追问:名不副实者是如何层层过关成为“首席科学家”的?多部门又是如何把关审核的?
  江苏科技大学在通报中说,学校深刻认识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将严肃问责,同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发生。人们期待,此事不应止步于通报,要抓住问题症结,拿出纠正科研造假与管理乱象的真举措。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为推动学科发展,不少高校拿出了各种“优厚”条件,设立各类人才计划,大力招引高层次人才,但也存在一些走偏现象,用“数帽子”“数论文”等形式简单量化,进而将资源分配与“帽子”“牌子”挂钩,偏离了考察人才真实能力的正轨,也给打造人设者、包装履历者可乘之机。用严谨的流程炼就“火眼金睛”,徒有其表的“学术南郭”们就会无处遁形。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健康清朗的科研生态是激发创新的沃土。科学求真,来不得半点虚假。守护好这片沃土,优秀的科研人才才能脱颖而出。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