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人文地理-
A12 人文地理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人文地理
  • ·芦山寿相桥:索桥上的岁月传奇
  • ·生活服务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芦山寿相桥:索桥上的岁月传奇

寿相桥

寿相桥石碑上刻有桥名和对联。

桥头寿相亭。

寿相桥石碑上的石雕。

  

□许永强
  四川多山多水,桥梁既是交通纽带,也是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从战国李冰治水时的竹索桥,到当代的现代化大桥,桥梁承载着交通功能,更镌刻着巴蜀大地的记忆。在四川西南芦山县玉溪河上的寿相桥,便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铁索古桥。
  青衣江支流玉溪河自北向南蜿蜒,雨季山洪频发,水势汹汹。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河段上,一座铁索桥如长虹卧波——铁链斑驳,桥台沧桑,它便是寿相桥。百余年前,这里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自大邑翻横山岗,经大川入芦山,过寿相桥越青龙关至天全,再达西藏地区。马帮铜铃、商人吆喝、背夫号子曾在此回荡;如今古道为公路所替,喧嚣渐远,但寿相桥仍为两岸村民提供着便利,诉说着往昔岁月。
从“鱼喜桥”到“寿相桥”
  索桥(吊桥)是中国古代适应西南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的重要发明。早期以竹篾、藤条为索,称“笮桥”;冶金进步后,铁索取代竹藤,承载与寿命显著提升。寿相桥的前身“鱼喜桥”,相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雨季渡船常停摆且事故频发,村民与客商募资修铁索桥,取“鱼虾嬉戏”之意得名。桥成后,两岸往来不再受制于水,通行效率大增。
  清光绪初年,罕见暴雨致玉溪河水暴涨,冲断桥链与桥台,鱼喜桥毁于一旦。地方大户高氏率先捐出家财,并动员周边村落与客商共襄义举,重建工程旋即启动。时任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府黄云鹄(黄庭坚十七世孙)感其善举,亲题桥名“寿相桥”,寓“健康长寿、桥体永存”,并撰联“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踏镜中梯”。
  重建后的寿相桥,在规模与工艺上都远超从前。桥梁全长84.3米,主跨达70.6米,宽1.2米,由10根粗壮的铁索构成桥面主体——6根铁索作为承重索,上铺木板供人行走;4根铁索作为护栏,保障行人安全。铁索两端牢牢固定在东西两岸的桥台之中。桥台以条石砌筑,厚重坚固,足以抵御洪水冲击。东西桥台还各建有一座桥楼,其中西桥楼为牌楼式结构,六柱五间,高5.45米,宽6.3米,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楼体上部镌刻着精美的人物戏文浮雕,或武将骑马征战,或文官执卷诵读,或百姓耕作嬉戏,栩栩如生;中间横梁上,黄云鹄所题的“寿相桥”三个大字笔力雄浑,苍劲有力,成为桥楼的点睛之笔。桥楼两侧设有垂带踏道,台阶平缓,方便老人、孩童与负重行人上下。值得一提的是,西面桥楼底层曾塑有灵主菩萨坐像,东面桥楼下方则塑有土地菩萨像,过往行人经过时,常会驻足祭拜,祈求旅途平安、五谷丰登。这些塑像虽已在岁月中损毁,但也足见当时人们对桥梁的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商贸要冲与文化地标
  寿相桥建成后,成为临邛古道(邛崃至芦山)的咽喉,亦是成都平原通往西藏地区茶马古道的关键节点,玉溪村也因桥的兴盛成为热闹的驿站。每日马帮驮运茶叶、布匹、盐巴自东岸来,皮毛、药材、酥油自西岸往;背夫背负“茶包子”,手持丁字杖,号子声回荡山谷。村中客栈、茶馆、铁匠铺、杂货铺林立,一派繁忙。
  寿相桥桥廊二层彩绘精美,有“八仙过海”“牛郎织女”“春耕秋收”等,成为村民的珍贵记忆。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中盛赞:“四川芦山鱼戏河(玉溪河)寿相桥,虽已破败,但风姿独存,当年飞檐列楹、丹雘辉明不下于泸定桥。”并将其与泸州龙脑桥、灌县安澜竹索桥、泸定桥并称“四川四大古桥”,足见其在中国古桥史上的地位。
  1935年6月,玉溪河因雨季涨水,寿相桥一根承重索突然断裂。高氏后人再次带头,与村民齐心协力,砍伐木材、锻造铁链、搭建支架,经两日两夜抢通桥梁,保障了玉溪河两岸民众的顺利通行。
  寿相桥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其精美的石雕艺术上。西桥台北侧约五米处,立有三重檐五开间石刻桥碑,仿桥楼形制。正中刻“寿相桥”,上方小方框刻“为善最乐”,两旁刻录捐资者姓名与数额,上面部分字迹因风雨剥蚀已漫漶模糊。间柱刻楹联,如“虹腰高跨川康道,雁齿平分秦汉秋”,既状桥之雄伟,亦溯地方渊源。碑体石雕以传统戏文为题材,人物造型匀称、神态自然,刀工细腻,为研究清代四川戏曲与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时代变迁:新生与延续
  20世纪70年代,交通升级重塑格局。1974年芦山至太平镇公路通车,上游约200米处新建公路石拱桥,供机动车通行,马帮与背夫渐被替代,玉溪村恢复宁静,寿相桥由“要道”转为“便民桥”。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芦山,寿相桥桥台裂缝、桥楼坍塌、铁链松动,为安全计暂拆严重受损部分,仅留东西桥台与基础。2010年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重锻铁链、恢复桥面;原桥楼难复,改筑简易桥亭,为歇山顶构造,兼具避雨遮阳功能。2013年芦山“4·20”地震再袭,桥亭坍塌、部分铁索变形。灾后除修复古桥,还实施交通升级,修通了玉溪村到宝盛场的隧道,并在原公路桥上方新建水泥高架桥,形成“三桥并立”的景观,即寿相桥、石拱桥、高架桥,分别代表不同时代的交通演进。
  2014年,寿相桥被公布为雅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设保护标识与专人定期维护。如今,清晨与傍晚仍有村民牵牛扛犁过桥;周末与节假日,游客慕名而来,踏桥怀古。桥旁碑刻虽历经两度地震仍屹立不倒,“寿相桥”“为善最乐”等字迹清晰可辨,提醒人们铭记“积善成德、守望相助”的传统价值。
  从乾隆“鱼喜桥”到光绪“寿相桥”,从茶马古道要冲到地震损毁与多次重生,寿相桥在玉溪河上矗立近两百年,见证芦山的历史变迁,承载地方文化记忆,凝聚着百姓的智慧与情感。今日它虽不再是交通咽喉,却是玉溪村的“精神地标”、四川古桥文化的璀璨明珠。这座铁索桥如一位沧桑老人,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诉说着跨越百年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