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少年派-
A15少年派
  • ·为什么手机总推给你想看的?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为什么手机总推给你想看的?

制图 王思祺

  

□张珍铮


  周末,两个同学为“哪个游戏才是国产之光”争得面红耳赤。小李刷着支持他观点的游戏视频,理直气壮;小王则翻出满屏的“证据”,寸步不让。他们不知道,这场争论从一开始就不对称——他们手机里的“饲养员”,早就为他们准备了完全不同的“信息饲料”。

A

你手机里藏着个“饲养员”


  这个“饲养员”其实就是每个APP里都藏着的推荐算法。
  它像个细心的保姆,24小时观察你,你在搞笑猫猫视频上多停留了2秒,它会记下来:“哦,他喜欢这个。”你快速划走了明星八卦,它点点头:“明白了,这个他不感兴趣。”
  然后,它开始拼命给你“投喂”更多类似内容。你喜欢篮球,就让你刷成“NBA专家”;你关注动漫,它就让你掉进“二次元宇宙”。这套逻辑很简单——“投其所好”。
  问题是,它太“尽责”了,它不仅给你爱吃的,还悄悄把其他“食物”的柜子都锁了起来。

B

贴心服务其实藏着陷阱


  这种贴心服务,其实藏着两个陷阱:
  首先,这会形成“信息茧房”——你仿佛被包裹在温暖的蚕茧里,舒适、安全,但视野里只有一种风景。所有的不同声音以及反对意见,都被隔绝在外。
  另外还会形成“回音壁效应”——你的每个观点,犹如撞上墙壁反弹回来,而且变得更大声、更确信。比如你觉得某支球队最强,算法就不断推送认同这个观点的分析,让你觉得“全世界的人都这么想”。
  两个观点不同的人,在算法“喂养”下,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差异就在短时间内成倍扩大。这就是为什么网络上那么多争论,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大家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
  失去多元信息,代价比想象中大。
  对个人,你会不知不觉变得固执。心理学上的“证实偏差”被算法无限放大——我们本能地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算法则完美地服务这个需求。
  更可怕的是,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就像只吃薯条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对芒果过敏——因为他没机会接触芒果。
  对社会而言,这会导致理解消失。当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正常的讨论就会变成鸡同鸭讲,理性对话的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小。

C

破除“信息茧房”需要冷静思考


  面对这个“饲养员”,你完全有能力反过来“驯服”它。
  首先,你是信息消费者,你可以“挑食”。你可以直接搜索真正需要的内容,而不是无休止地刷推荐流。主动关注几个和你观点不同的优质博主——不是为了认同,是为了看看世界另一面的样子。
  其次,学会求证。看到让你特别激动或愤怒的内容,先别急着转发。先思考一下,这样的消息来源是哪里?有其他角度的报道吗?换个关键词再搜一次,你会发现,同一事实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呈现方式。
  最后,要对情绪化内容保持警惕。那些让你瞬间热血沸腾或者怒火中烧的内容,最需要冷静对待。当你的情绪被剧烈挑动时,恰恰最需要冷静下来思考。这是你与算法博弈中最有力的武器。

D

你才是自己获得信息的主宰


  说到底,算法只是个工具,就像一支笔——可以用来写字,也可以用来涂鸦。关键看它在谁的手里。
  现在你知道了这个秘密,其实就已获得了主动权。当你开始主动搜索多元内容,当你对不感兴趣但有价值的信息多停留几秒,那个“饲养员”就会乖乖调整策略。
  不是算法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而是你的选择在训练算法。不妨现在就开始,退出无穷尽的推荐流,主动搜索一个你完全陌生的领域,哪怕是“如何养一只柴犬”……这样,你就会感觉到,那个透明的“信息茧房”,正在被你从内部打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厉害的能力不是知道多少,而是知道如何思考。这一能力,任何算法都无法从你这里夺走。
  (作者为成都市温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思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