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复杂、理赔金额偏低……西岭雪山附近村民遭受损失却不愿理赔
大邑县西岭镇飞水村村民在看政府设置的“请不要投喂野生动物”告示牌。
村民的玉米地被野生动物毁损。受访者供图
申请保险理赔需上传带经纬度、时间等水印的现场照片。受访者供图
“赔得少,不值得折腾。”“没有智能手机,报不了。”“怕麻烦别人,干脆自己认栽。”……这是成都大邑西岭雪山附近村民提到“野生动物肇事责任保险”申报时的回应。
从2021年起,四川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的20个县(市、区)推行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机制,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四川片区累计投保983.08万元,赔付811.24万元,14136起报案受理率达到100%,补偿机制运行平稳。
然而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走访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区域时却发现,尽管村民普遍认同“有保险比没有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因流程复杂、理赔金额偏低、年纪大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等现实障碍,不少人选择“算了”或“认栽”,放弃申请理赔。
大邑县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西岭雪山风景区—西岭国家森林公园—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四位一体的生态核心区,这里分布着13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森林覆盖率达56.31%。
记者驱车抵达大邑后,首先来到林草大邑管护总站。工作人员袁老师介绍,成都片区自2021年7月起在全省率先购买野生动物肇事责任保险,覆盖大邑、都江堰、崇州等地。
“生态变好,最直观的就是动物增多了。”袁老师称,动物之所以频繁下山,一是因为村民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它们不怕人了;二是动物种群数量增加后,活动范围自然扩大。
野猪、猴子、黑熊、松鼠、果子狸是常见的“肇事者”,它们啃庄稼、毁药材。此外,村民偶尔还会遭遇毒蛇。“有保险确实是进步,过去人员受伤、财产受损都是没有赔付的。”袁老师说,2021年以来,大邑共处理野生动物肇事保险赔偿370多起,总金额近100万元,其数据为成都片区最高。
尽管保险落地5年后“成效颇丰”,但记者走访时发现,保险覆盖率虽高,但村民的获得感却“不高”。这是为何?
据悉,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区域涵盖15个村庄,其中西岭镇飞水村有约98%的土地都位于公园范围内,人兽冲突尤为频繁。记者10月9日走访西岭镇云华村、飞水村发现,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四季豆等作物,以及黄连、重楼等经济药材,不少村民都曾遭遇动物致害。
“你看这一片苞谷,全是猴子掰断的。”云华村八组的王大姐指着自家玉米地说,她家种了50亩庄稼和药材,去年野猪拱坏了2分地的重楼,损失上万元。问及保险理赔,她坦言“积极性不高”——丈夫申报过一次,金额已记不清,她则因“太麻烦”从未深入了解。
记者随机采访多位受损村民,多数人未曾申报保险,理由高度一致:“流程太繁琐”,或“赔得少,不值得折腾”。
前些日子,云华村李大爷的3桶蜂蜜“被盗”,获赔540元。他说:“市场价一桶800元,赔款不够一桶的钱。”
飞水村72岁的代阿姨此前曾有接近一亩地的黄连被野猪破坏,仅获赔1450元。她估算,在正常年景,这些黄连可以卖5万元以上。“这是我家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点赔偿连人工成本都不够。”
云华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赵女士透露,今年以来该村已上报60多起动物致害案,最大一起为5亩魔芋受损,赔款1560元。“多数村民认可理赔服务,但也有人前来反映问题,比如山蒜等作物因难以区分野生或人工种植,未列入理赔清单,无法获赔。”
除了“赔得少”,“报保险难”是另一大痛点,对老年群体而言尤其突出。
飞水村尽管地处西岭雪山旅游带,但因不在主干线,其经济发展仍以农业为主。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多是老人与儿童。保险理赔时,需提交带经纬度、时间等水印的现场照片、视频,而没有智能手机或不会操作的老人,只能求助村民小组长。
但这种帮助并不稳定。若长时间找不到负责人,不少老人会因“怕麻烦人”“怕欠人情”的心态放弃索赔。赵女士坦言,部分老人住在偏远山区,村民小组长一个月才能上门一次,材料收集不及时的事常有发生。
村民还反映,保险公司基本不实地查勘,定损仅依赖上传的照片。“核查成本太高,不可能每起都来。”赵女士说,这也导致云华村二组等无信号覆盖、老人集中的区域,几乎与理赔“无缘”。
代阿姨就曾因流程问题吃亏。保险公司要求“事发即拍照”,但她家地远,发现玉米受损时为时已晚。“赔多少全由保险公司定,我们不懂。麻烦小组长又欠人情,想想只有算了。”
尽管如此,她仍希望保险能赔偿多一点。“现在的赔偿金额聊胜于无”,她期待金额更贴近市场价,流程能更简单些。
记者了解到,成都地区的野生动物致害险通过政府采购确定承保方,保险公司每年可能更换,但政府设定的标准保持一致。
公开资料显示,保险范围涵盖人员伤亡、牲畜家禽损失、农作物及林木损毁。例如,50公斤以上的羊最高赔800元(市价约1600元),玉米每亩最高赔810元,重楼每亩最高赔12000元。财产类如32英寸以下电视机,最高补偿512元。
“赔的钱不够买新的,但总比没有强。”西岭雪山前山一家民宿老板娘说,她的电视机多次被野猴损坏,补偿始终低于实际损失。
承保公司工作人员苟女士回应,四年来已多次组织村干部培训,老年人可由村里或管护站协助申请。“大邑片区理赔数量从原来的每年几十起,增至如今的约190起,就能说明村民保险意识增强了。”
对于“赔付低”的质疑,苟女士解释,金额是根据受灾面积和损失率核算的。“这是补偿性保险,不是报多少赔多少,很难完全满足所有人预期。”另一工作人员补充道,赔付前会告知农户,若有异议可申诉,但“保险核心是补偿损失,不会让人从中获利,更不可能超过正常收益。”
记者搜索相关报道发现,上述提到的诸多问题,大邑并非孤例。比如,此前广元市青川县村民遇到“申请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赔偿,被要求先找到被野兽吃掉的尸体”,同时很多老年人也不会拍照取证;拉萨市也曾有人大代表反映,狼袭击大畜致死补偿只有1500元,而特殊病死等其他原因都可以拿到4200元的保险补偿。
补偿低、流程长、范围小,以上这些问题又该如何破解呢?
“这已经是很多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了。”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丹巴县章谷镇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德春建议: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国家增加财政投入,建立更加完善可靠的补偿机制。
四川省人大代表何培友也关注到类似问题,他建议简化理赔程序、提高理赔标准:“下一步,可以更新相关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简化农户申请经济补偿的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针对野生动物破坏的特色农业保险业务,为农户提供额外的经济保障。”
而针对野生动物致害发生后村民取证难的情况,上海段和段(成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执业律师梁绍建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可以探索相应的担保机制,比如村委会或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为村民出具相关“情况说明”,用以证明村民受损情况属实。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杨芮雯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