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0 天下-
A10天下
  • ·“孕妇泰国坠崖”当事人: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发抖、头晕
  • ·给老人当临时“儿子”一次收费500元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给老人当临时“儿子”一次收费500元

“外包儿女”引争议

  如果父母需要照顾时你身在远方,是否愿意付费请人代为尽孝?
  近日,一个被网友调侃为“外包儿女”的新职业形态走红。在辽宁大连,一个原本以安保为主的保镖团队,开始为老人提供陪伴式服务:陪诊、买菜、聊天,必要时还帮忙“撑场面”,调解家庭矛盾。服务一次收费500元,部分从业者月入过万元。
  有人点赞,称其弥补了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也有人担忧行业缺乏规范,存在服务质量、安全等隐忧。

多数订单来自远方子女的委托


  “目前,我们实际服务的老年订单不到100单。”9月26日,该保镖团队成员凯哥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他们的事情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都来咨询,“但大多数还是观望的状态,没有网上传的那么夸张。”
  服务始于一位丁克老人的“撑腰”需求。“说是撑腰,其实我们只是去养老院看望这个老人,陪她聊聊天,让别人知道她也是有‘亲人’的。老人像孩子一样需要沟通,很多心结聊开了就好了。”凯哥说。
  多数订单来自远方子女的委托。于是,凯哥就和团队扮演起“儿子”的角色,每周去看望老人一至两次,陪他们看病、买菜、聊天,有时还出面调解矛盾纠纷,成为老人身边“看得见的依靠”。
  “我们一次收费500元,但每次去看望老人,会拿出一两百元,给老人买点东西或者包个红包。”凯哥说,有客户累计消费了7000多元。订单结束了,团队成员与老人们的联系还在继续,“毕竟认识一场,有时路过养老院,也会顺便去看望下。”

陪伴是老人们真实的渴求


  “外包儿女”业态的出现,绝非偶然。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国空巢老人占比已经超过一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70%。在《老年人监护问题研究报告》调查的1611名对象中,长期空巢老人约占40%,多数老人认为自己生活照料情况一般或不足,存在养老担忧。陪伴,成了老人们最真实的渴求。
  同时,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养老相关企业超37.2万家,养老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有网友表示,“外包儿女”比请保姆贴心,比子女及时,感觉是一个好职业。不过也有网友担心,“外包儿女”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空缺,给老人送去关怀,但这终究无法完全替代亲情,期待这个行业能更加规范。

现象背后有四重社会现实


  “这个现象其实是老龄化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涂永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包儿女”服务的兴起,折射出中国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的转型。
  涂永前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有四重社会现实:一是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大量空巢老人缺乏日常陪伴与安全感;二是城镇化使得子女常年异地工作,“孝顺靠陪伴”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家庭功能逐渐让渡给社会服务;三是“儿女角色”这一天然的亲情角色如今被定价、被市场化,情感劳动正走向专业化、产业化;四是公共养老、社区照护等配套不足,民间自发形成市场化补充。
  “从积极面看,这个团队从安保转向‘暖心服务’,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也预示着‘银发经济’的崛起。”涂永前说。
  但他同时提醒,商业化的“陪伴”可能加剧部分老人心理依赖,一旦服务中断,反而带来更大落差。此外,如何监管服务人员资质、避免过度依赖市场化服务而削弱家庭责任感,以及行业规范缺失等问题都值得警惕。
  “这一服务折射出的,不是老人想‘买陪伴’,而是老人渴望被在乎、被理解、被保护。”涂永前认为,未来更理想的方向是由社区、政府和社会组织搭建多层次养老支持体系,最终在社会治理和家庭责任上找到平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金祝罗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