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熬过的夜终成照亮前路的光
张宇航拿着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在重庆交通大学拍照留念。
张宇航专升本考试期间独自一人在图书馆学习。
心中有了信念,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是张宇航的座右铭,也是她过去8年学习生涯的真实写照。
今年9月,张宇航正式成为重庆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开启了新的学业征程。她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她2020年准备专升本考试期间一个人在图书馆学习的画面,朋友来找她的时候顺手记录下来的。
从照片背景里的图书馆,到如今眼前的博士实验室,中间隔着8年的时光。张宇航用8年的努力完成了从专科生到博士的逆袭,“有时候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9月19日,张宇航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讲述了自己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故事。
2017年,张宇航考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那时,学院里的“成都地铁订单班”是全校的“香饽饽”——毕业就能进成都地铁工作。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步到位的安稳”。但报到那天,张宇航却在分班表前犹豫了很久,最后选择了另一条路。
张宇航来自自贡农村,高考因为发挥失误,没能考上本科。上大学的第一天,她就决定专升本,这个决定让她成了班里的“异类”。当同学们忙着练地铁实操技能时,她抱着课本在图书馆;周末室友去聚餐,她在自习室里背英语单词。
“专升本难吗?”正式准备升学考试前,张宇航有这样一个疑问,身边的师兄师姐都告诉她“难”。
“但我想试试。”她的心里有这样一个声音。从大三起,她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备考。背单词、刷题、往返于图书馆和宿舍之间,“总得跳一下才知道能不能摸到。”她说。
大三实习季,她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做文案工作。白天上班,午休时在工位上刷题,晚上回到学校,借着台灯的光学习到凌晨。正是这段日子,让张宇航更确定想要考上本科,让自己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2020年,张宇航拖着行李箱走进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的校门,却没敢松口气。“有同学知道我是专升本上来的,聊天时会说‘你们专科生基础就是差’。”她没辩解,只是憋着一口气。
本科毕业前,她又做了重要决定:考研。“既然能成功‘专升本’,我也一定能考上研究生。”进入备考阶段后,身边总能听到一些质疑的言论。有人说,专升本考上研究生,含金量也不高;还有人说,研究生毕业,找工作还是要看第一学历……
类似的言论没有让张宇航动摇,反而将这些声音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基础不好,她便用更多的时间来弥补。至今她仍然记得备考研究生那段时光里两点一线的生活,清晨6点40分赶去自习室,在教室里背诵学习。她也记得,桌上堆满的复习资料,以及晚上10点半管理员阿姨催促关门的场景……
“这个过程虽然辛苦,却让我无比充实。”收到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那天,张宇航觉得不仅证明了自己,还成为了家人的骄傲,成了家里第一个研究生。
读研过程中,张宇航跟着导师一起做课题、写论文、参加竞赛。慢慢着手、一次次突破自己,她也更加坚定自己,“我觉得不管是考试还是学术,都有难度,但这个过程就像小马过河一样,只要自己努力,一定都能够得着。”她说。
研究生毕业前,张宇航再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找份稳定工作,还是继续申博?身边的同学大多签了工作,当初和她一起专升本、考研的好友,也选择了就业。
读研期间,张宇航确信自己对学术有坚持,想坚定地走下去。但她也有顾虑:自己已经27岁,身边同龄人都参加工作了,而她还在上学。
“我来自农村,深知这些年父母的支持有多不容易。”犹豫之中,她给导师发了消息:“我可能要放弃了。”
可导师的回复让她红了眼眶:“我看了你的经历,知道你能吃苦。经济上的事不用怕,我帮你,科研上的事,我们一起做。”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母亲主动打来电话:“你想读就去读,家里不用你操心。”
2025年6月,张宇航走进重庆交通大学的博士实验室。第一次参加课题组会议时,同组的师弟师妹们听闻她的经历,都很敬佩。她仍然保持着“早出晚归”的习惯,坚定地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
回溯自己的经历,张宇航最感谢的是父母的支持。她说,自己虽然来自农村,但父母一直很重视对她的教育。上初中时,在外务工的母亲特意回来陪读,父亲一人打三份工养活一家人,“很感谢父母的托举,让我没有后顾之忧,现在我成了他们的骄傲,未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从自贡农村,一路走到重庆交通大学的博士实验室,那个曾经短暂迷茫过的少女如今已经可以在学术研究领域发光发热。“只要有想法,一定要大胆去做,去实践,去奋斗。”张宇航用8年证明,路途远也没关系,那些你熬过的夜、刷过的题、吃过的苦,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光。
而这,正是坚持最动人的意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柴枫桔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