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少年派-
A13少年派
  • ·资阳汉代“顶级豪车”细节拉满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资阳汉代“顶级豪车”细节拉满

修复后的资阳铜车马。本报资料图

铜车马出土现场。图据资阳发布

铜车马细节。图据资阳市博物馆

  

□迪翥


  在资阳城区九曲河畔的建南桥头,矗立着一座青铜车马雕塑。它的原型,正是资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资阳铜车马。这辆出土仅20年的铜车马,被按原样放大3倍,化作城市雕塑,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而在它的背后,更隐藏着一条贯穿古今的“造车基因”传承之路。

1

“中国汉代第一车”资阳出土

  2005年12月21日,在资阳市雁江区兰家坡(现资阳城区建南桥头附近)的一处基建工地上,挖掘机施工时不慎将一座古墓的拱形墓顶挖开一道长方形的缺口。次日,随着考古人员对墓室展开清理,一辆深埋地下两千年的青铜车马渐渐显露轮廓。这是我国继贵州兴义、甘肃武威之后出土的第三辆汉代青铜车马,不仅为四川省首次发现此类器物,更是三者中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工艺最复杂的一辆,被学界誉为“中国汉代第一车”,属国家一级文物。
  资阳铜车马属于汉代典型的轺车,由马、车、驭手三部分构成。青铜骏马体态雄健、肌肉饱满,仿佛蓄势待发、欲驰骋疆场。马身长约1.1米,残高约1.05米。铜车结构精巧、工艺精湛:长方形舆车长 0.63 米、宽0.27米、高0.3米,三面封闭,两侧转板设有柱状扶手,后方开口,仅装两片三角形軨(líng)板。舆底镂空,造型别致。车轮共18辐,直径0.71米,轴与舆底之间设有伏兔。舆前双辕之上横置笭,呈长方形、中空,表面饰有镂空圆孔。车舆左侧端坐一驭手,头戴平巾帻(zé),身着袍服,双手作持辔(pèi)控驭状,神情庄重、栩栩如生,高约0.37米。
  然而,因墓室早年坍塌,加之施工中铲车的意外破坏,资阳铜车马出土时已断裂为50余件残片。考古人员虽多方搜寻,却始终未能发现原装马头的踪迹,更为这件国宝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2

以3D打印技术复原缺失部分

  专家研究发现,资阳铜车马的工艺细节令人叹为观止。马身采用汉代常见的“分铸法”分段铸造,各部分衔接自然、浑然一体,展现出当时高超的铸造技艺。动态之美,在铜马的造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现存马身来看,颈部肌肉因发力而隆起,四肢定格于“欲行又止”的刹那姿态,静中寓动,气势逼人。更精妙的是对驭手的刻画:呈跪坐姿态,右手紧握缰绳,指节间的力度清晰可辨,眼神平视前方,与铜马的动势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一幅张力十足、“人、车、马互动”的生动场景。
  为让缺失马头的铜马能以相对完整的面貌呈现,修复人员参考了四川地区同期出土的青铜马造型,开展了大量研究推演与形态模拟。他们依据现存马身的姿态与肌肉线条走势,借助现代3D打印技术,在精准复原缺失部分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原有的历史质感,实现了马头与马身的自然衔接。
  最终,一匹倚三足伫立、体态矫健的青铜马,以焕然一新的姿态重现于世。它造型优美,马颈微向左倾斜,头部扭转,龇牙咧嘴望向左后方,驭马人则呈勒缰控驭之态。整座铜马肌肉饱满、线条流畅、动静相宜,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3

造车工艺深厚积淀延续至今

  从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厂房向城市眺望,两千年前的资阳铜车马虽静默陈列于博物馆,却仿佛与如今生产线上的轨道车辆遥相呼应。作为中国中车在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造车”这一主题,在资阳似乎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资阳铜车马所展现的,是古代资阳地区在造车工艺上的深厚积淀。当年的工匠们凭借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对结构的精准把握,将一块块青铜打造成精妙的车马。这种对“造好车”的极致追求,如同一脉相承的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两千年前,资阳铜车马陪伴主人长眠于地下,为后世留下了古代高超工艺的珍贵实证;如今,“资阳造”轨道车辆奔驰在全国乃至世界多地,续写着这片土地与“车”的不解之缘。从青铜铸造的古老技艺到现代化的轨道车辆制造,变的是技术与材料,不变的是四川人在造车领域的执着坚守与持续创新。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