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必应、无事不扰
青白江区实行“园区产业化项目开工一件事”后审批更快捷。图据青白江服务微信公众号
成都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专项治理企业座谈会上,政府和企业“面对面”交流。图据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官网
成都武侯区版权e法保护服务中心现场接受企业咨询。赵奕 摄
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9月3日,《成都市做优“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品牌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正式发布,内容涵盖22个改革领域共70条举措。
从“项目审批极简办”到“执法检查不扰企”再到“全球链接更顺畅”,成都拿出了满满“干货”和诚意,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加充满活力、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市场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不断助推成都高质量发展。
据悉,《若干政策》涵盖22个改革领域共70条举措,从企业办事的便捷性、经营的持续性、发展的公平性、成本的可控性和开放的便利性出发,持续推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提质增效,做优“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
如何精准狙击企业痛点?记者了解到,成都自去年9月启动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专项工作,累计走访企业13.99万户,收集企业诉求3.9万个,办结率达98.97%,这些深入一线调研获取的数据,是此次出台《若干政策》的科学参考。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份耗时数月打磨的政策举措,将“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再次写入制度框架。从解决一个企业的困难,到破解一类行业的症结,这是此次发布的70条政策举措的核心使命。
《若干政策》围绕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诉求,聚焦政务、法治、市场、要素、开放等关键领域,制定了不少“干货”。以数据量化工作指标,既展现了成都作为企业“娘家人”的诚意,又能实打实地惠及民营企业。
其中不乏许多亮眼的数据目标。比如,《若干政策》提到,要精简申报材料,优化审批流程,简化专家评审举措,新出台政策事项免申即享率原则上不低于30%,实现惠企资金直达快享。同时,依托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搭建民营经济综合服务平台,2025年开展“企需我应”等各类对接活动500场以上,直接服务企业1万家以上。
在保障方面,2025年新增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0000套,供应人才公寓8000套,更好满足企业员工住房保障需求。优化企业创新积分指标体系和量化模型,2025年覆盖企业净增1000家以上。推动完善“积分贷”“成果贷”“人才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支持科技型企业发行债券。开展“先投后股”试点。
从对外开放来看,常态化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及时回应解决外商投资企业困难问题,2025年外商投资企业诉求办结率提升至 90%以上。以数据为基准,展现了成都对于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心和恒心。
日常办事更加高效便捷是民营企业的重要诉求。《若干政策》摸清企业痛点,瞄准提效率强服务,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让企业办事更便捷。
在提升审批服务效率方面,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动国家、省重点事项清单落地见效,鼓励各区(市)县推出特色“一件事”。打通企业证照、上规入库、税收社保等各类涉企数据,形成“免填报”事项清单。分级确定重点项目“用地保姆”,对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用地报批“随到随审”,符合有关要求的审查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个工作日。
提升园区服务效率方面,推动市级管理权限依法依规有序下放,通过直接下放、委托行使、驻点服务等方式向园区赋能,“一园一策”形成产业园区赋权(支持)事项清单。优化完善成都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功能,强化政策集成发布、宣传推广,提升有效触达率,实现惠企政策一码查询、一键申报。通过惠企政策服务,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
实际上,在此次政策发布之前,让企业“办事不出园”的理念早已渗透到服务的各个环节。成都市正积极打造更多的涉企“一件事”服务,例如青白江区推出“园区产业化项目开工一件事”,企业从拿地到办理开工审批手续的时间,从平均65个工作日压减至10个工作日内,实现“10天发9证”。
此外,各项服务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比如,成华区采用园区管家定期走访+行业部门联合会商+审批代表上门服务(或线上指导)的方式提供闭环服务;新都区在园区部署远程视频窗口,提供“虚拟综窗”业务模式,完成线上咨询、材料预审、业务受理等工作,实现“企业办事不出门”。
如何为民营企业提供“底气”,让其经营更安心?《若干政策》聚焦支持不打扰,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为企业提供保障。
具体来看,在执法检查方面,建立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推行涉企行政执法“一码检查”,实现执法检查信息“码上查”、检查过程“掌上看”、检查结果“一码知”,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在权益保护方面,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小过重罚”,同时打击散布虚假信息、敲诈勒索企业等行为。在纠纷化解方面,建立小额商事纠纷快速处理通道,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方面,建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成都分中心,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应诉和维权能力。
实际上,护航民营企业发展,成都早就落到实处。比如今年4月,全国首个基层法院支持、地方产业部门协同,专注于音乐文创领域的专业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都音乐文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成都成立。通过建立“产业-行政-司法”三级联动维权机制,构建音乐文创知识产权全周期法治服务生态,填补成都市音乐文创领域专业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的空白,为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7月,成都市召开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专项治理企业座谈会。政府和企业“面对面”一问一答,政府部门围绕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涉企违规收费罚款、涉企执法检查等方面介绍工作安排和具体措施,完善问题收集、解决、反馈工作闭环,推动企业问题尽快解决,提振民营经济的发展信心,不断推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