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有家庭抓蝉月入上万元,林业部门称不会对生态造成影响
“抓蝉大军”排成长龙。图据网友
村民在松林里抓蝉。
阵阵蝉鸣声,是夏日里的“标配”。蝉的幼虫蛰伏多年后,钻出泥土脱壳羽化成蝉,被称为“金蝉”“知了猴”,在我国一些地方,是一道很受欢迎的美食。
凉山州会东县,民间有抓“金蝉”的传统,每年8月至9月初,是当地抓“金蝉”的最好时节。这段时间,每到夜幕降临,当地几乎“全民出动”到山上松林中抓“金蝉”,人群浩浩荡荡,车辆绵延数公里。高峰时期,一个山头一晚上就有数千人抓蝉。
8月初,会东“金蝉”的价格能卖到85元至90元一斤,目前维持在75元左右一斤。抓“金蝉”,不仅能带来一笔收入,更是会东人独享的一份生活乐趣。
“走,上山!”“拉知了?”“拉知了!”“马上来!”
夏季的会东县,傍晚时分上山“拉知了”,是当地人独有的一种生活乐趣。
“拉知了”,是会东“土话”,就是到山上捕捉刚钻出土、准备羽化的蝉。每天傍晚6点左右,太阳刚西斜,在会东县鲹鱼河镇、堵格镇等地的公路上,摩托车、电瓶车、汽车组成的抓蝉队伍开始聚集,车队和人群绵延数公里,十分壮观。
9月2日晚7点,鲹鱼河镇白拉度村,公路两侧停满了车辆。记者看到,山上的松林中,电筒光不断在林间晃动,抓蝉的人群已经忙着搜寻蝉的踪迹。
“这段时间人都少了很多了,8月份的时候那才叫壮观。”白拉度村党支部书记耿元昌从家中拿出一个塑料桶,调亮手电筒,跟着人群往山上走去。
“抓蝉大军”从公路上进入松林后,逐渐分散开来,随机挑选区域,开始仔细搜寻。
蝉的幼虫,会选择在傍晚之后钻出土,爬上树木,准备脱壳。在“金蝉脱壳”这段时间,一般会大量聚集在较低的树干上,是抓捕的最好时机。
“你看,这棵树上好多。”耿元昌将电筒光聚焦到一棵松树上,只见10多只幼蝉正在缓慢向上爬动。其中,有几只已经“金蝉脱壳”,羽化后的蝉,浑身淡绿色,翅膀透明。
耿元昌说,抓蝉就是抓还没脱壳或刚脱壳的,等脱壳一段时间,蝉的翅膀变硬了,就不能抓了。抓蝉的时间,大多是晚上8点到10点,只要视力好,老人小孩都可以参加,比较轻松。
晚上9点过,抓蝉的人群陆续下山。大家的收获有多有少,多的抓了三五斤,少的一两斤。抓到的蝉,大部分都会在现场及时卖掉,剩下一些,就拿回家油炸着吃。
在白拉度村的公路两侧,有十多家收购商在等待着满载而归的抓蝉人群。大家在路边就着灯光,将抓到的蝉先是倒在地上,清理后称重,然后交易付款,现场人声鼎沸。
一个收购商表示,当晚的收购价是75元一斤。8月初蝉刚出来的时候,价格能卖到85元至90元一斤。今年夏天,他已经在村里收购了3吨左右的金蝉了,这些蝉主要销往山东、重庆、广西等地,“抓得多的,一晚上就能卖好几百元。”
耿元昌的小儿子在北京读大学,暑假期间,他每天晚上都帮家里抓蝉。“这一个月时间,我家卖金蝉大概收入1.2万元,蝉蜕大约3000元,收入预计1.5万元左右。”他说。
晚上10点半,人群逐渐散去,山上恢复平静,只剩下蝉鸣阵阵。
耿元昌介绍,抓蝉大概是从10年前开始兴起的,主要集中在8月前后的40天时间内。以白拉度村为例,高峰期每晚到村子里抓蝉的有数千人,不仅有周边攀枝花、西昌、会理等地的游客,还吸引了成都、重庆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对当地村民来说,这是“绿水青山”赠予他们的一笔可观财富。耿元昌很骄傲,他的三个孩子都是大学生,他们的花销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靠抓蝉和打松子赚取的。
对于会东人来说,抓蝉更是一种生活乐趣。暑假里,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出门,白天到山上搭帐篷露营,感受凉爽天气,晚上就体验抓蝉。在短视频平台,不少网友在发布“拉知了”的视频,抓多抓少不重要,关键是要有这种欢快的生活松弛感。
耿元昌选了一些蝉,清洗之后,下锅油炸。油炸后的蝉变成金黄色,撒上一些盐,焦香扑鼻。
会东县林业和草原局林木种子种苗站站长郭成林表示,“抓金蝉”成了当地百姓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高峰期的时候,会东“家家户户拉知了”,今年还在网上“出圈”了,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体验,除了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还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为何会东的蝉这么多?郭成林说,会东县生态环境优良,华山松等植被茂密,适合蝉的生长。“有人在马头山搭帐篷露营,早上起来,帐篷下面全是刚钻出土的知了。”
有网友担心,如此大规模抓蝉,会不会对生态造成影响?
“根本抓不完。”郭成林说,蝉的繁殖能力很强,人们抓蝉的行为虽然将蝉的密度降低了,但蝉幼虫面临的竞争也就小了,其存活率会相应提高。根据这些年来的观察,虽然会东每年都在抓蝉,但蝉的数量并没有减少。
不过,郭成林建议,抓蝉要“顺其自然”,只能去捕获自行出土的蝉。有少数人用锄头挖土下面的幼蝉,这种行为不可取,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彭家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冷宇 徐湘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