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花5万元找千万粉丝主播带货,备货20000双只卖出58双鞋”……近日,媒体报道一网红带货“翻车”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据悉,该网红并非头回“翻车”。比如,有啤酒商支付了5万元坑位费+20%佣金,对方口头承诺售出6000-8000单啤酒,结果最终成交量仅1单,主播竟然还念错了商品名。(中新社)
都知道直播带货“水”,谁曾想,居然能“水”到这个分儿上。堂堂千万网红,卖鞋只卖出58双,卖啤酒只卖出1单,如此业绩,简直不能说惨淡,根本就是魔幻。真相与泡沫的碰撞,在那一刻有了十足的讽刺感。
其实,就整体大趋势看,直播带货的魔力是在消退的,特别是其中的“达人播”更是如此。这种变化,早就有迹可循,也是其来有自。因为,相较于传统的平台电商,“达人带货”类的直播电商,品控始终要差不少。从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来看,就是货品良莠不齐,中招上当的次数多了,网友自然是吃一堑长一智,不再对“直播间购物”充满热情。
关于直播电商,深度的祛魅确乎在发生。但这种祛魅,在供给侧与需求端,并不是同步、同频的。其直观体现就是,有些消费者已经出坑,而一些商家还在跳坑。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以往带货主播最暴利的赚钱途径,其实就是带货白牌、杂牌或者三四线品牌时所收取的“坑位费”或者“佣金抽成”。对于商家来说,越是品牌力弱就越是没有议价权,就越是仰赖渠道,因而就必须为之支付更大的成本。最近几起案例中,商家重金请主播带货却根本带不动的鞋子、啤酒,就属于这类……翻车如此之惨,固然有被网红的注水数据、虚假“战绩”误导的因素,但更大的责任,或许还在于商家自己把直播带货神化了,把网络营销想简单了。
一直以来,不少人潜意识里都以为,粉丝量越大,商业价值就越大。然而,近来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带货惨案”,都在重申一个被蒙蔽已久的常识,那就是“关注者”未必就是“真粉丝”,更不一定是潜在的消费者。切不可以想当然地,以一种机械的、固化的“比例”来计算购买转化率,乃至草率地为之买单。商家就算要找网红带货,也应该更多根据除去退货之后的实际销售额支付佣金,而非傻傻提前支付坑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