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德来信到血染淞沪
杨永赤展示祖父杨汉忠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杨永赤将祖父杨汉忠的抗战资料捐赠给了多家抗战研究机构和纪念馆。
8月21日,成都,60岁的杨永赤收到一枚金灿灿的纪念章,上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字样十分醒目。“这是国家对爷爷杨汉忠抗战生涯的肯定。”他说。
作为抗日川军将领,杨汉忠很少提及他的戎马一生,保留下来的“抗战遗物”也不多,但那张缴获的日军毛毯,成了家人铭记抗战历史的“启蒙”。
从毛毯开始,杨永赤花了近40年时间,奔走全国多地档案馆、博物馆等,收集、拼凑出爷爷的抗战生涯:从朱德的秘密来信,到驰援上海打响川军抗战第一枪;从战场上负伤,到受访时掷地有声地说出:我们应当为国家为民族生存而战,纵然弄到一兵一卒,也还是要放完最后一粒弹,流尽最后一滴血……
杨汉忠的故事,亦是川人的抗战体现。如今,跨越80余载时光,被后人整理成册,他的抗战经历再度走进大众视野。
翻开一长一短两本册子,杨永赤满眼都是崇敬,“以前我和父亲都不清楚爷爷的抗战经历,经过几十年的寻找、收集,从一摞摞档案、资料里,爷爷抗日爱国的形象在我心里愈发丰满。”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中央红军途经四川荥经,时任第20军第5混成旅少将旅长杨汉忠奉命与朱德取得联系,提出互不侵犯要求,并告知部队番号和联络信号。朱德收到来自川军老熟人的信件后,以叔叔辈的口吻给杨汉忠回了信。据“党的文献杂志社”发布的《朱德在红军长征中的重大贡献》一文记录,朱德复信说:“汉忠师长吾侄勋鉴:来函悉,吾侄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殊堪嘉许,已按来意饬敝部先头与贵军切取联系,专复并颂勋绥!”
之后,杨汉忠率部朝天鸣枪掩人耳目,实则给红军让路,为红军北上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爷爷的堂叔杨森,和朱德同是四川人,还曾在滇军一起共事。”杨永赤说,加之在1926年9月,英军制造震惊中外的“万县惨案”,朱德、陈毅等在万州说服川军反击,开展反帝运动,彼时的杨汉忠也参与了反击。所以,在这份关系下,以长辈口吻回信更显情真意切。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川军队伍请缨抗战。9月初,时任20军135师师长杨汉忠率部最早出发,打着绑腿、穿着草鞋,千里驰援上海淞沪战场。
当年10月8日抵达上海。次日,川军战士带着川造步枪,每人仅三五十颗子弹、两枚手榴弹、一把大刀。为争夺顿悟寺-陈家行阵地,从10月10日至16日,他们与日寇在这里进行了极为残酷的“五次血战”。其间,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反反复复。
10月12日,第一次血战开始。杨汉忠率部趁日军立足未稳,发起了猛烈反击,在川军将士的反复冲杀之下,成功夺回陈家行阵地。但很快,缓过神的日军立马调集优势炮兵和空军,进行焦土式轰炸。面对枪林弹雨,抗战将士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10月14日下午,杨汉忠收到军长杨森“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誓死守住阵地。据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编著的《川军与淞沪抗战》记载:该师长(杨汉忠)忠勇奋发,在敌机俯冲轰炸与扫射下,虽弹穿左股,亦能不顾一切,裹伤前进,遂至全军感奋,而于是日傍晚恢复原阵地。
10月20日,第三战区特别报告了20军在淞沪会战中作出的重大牺牲:“二十军在盛桥、顿悟寺之部队,被敌陆空主力攻击,全部殉国。13日至17日,(全军)伤亡达7000余人,师长杨汉忠亦负重伤。”
当年,报纸以大字标题赞扬:“20军屹立如山!”晚年,杨森也在其回忆录中记述:“20军于阵地屹立如山,使我付出了生平最大的代价。半生心血,一手训练,和我相亲相爱,如手如足的弟兄,2个师开上前线,奉命撤退整补的时候,零零落落、七拼八凑,只剩下一旅之众。”
淞沪战场,也成为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真实写照。
记者查询到一本1938年出版、收录了范长江、胡兰畦、朱民威等作者报道文章的书籍《川军在前线》,该书由当时的战时出版社出版、今日出版合作社发行。其中,一篇名为《杨汉忠抗战经过》的报道,记录了记者采访在淞沪战场负伤后的杨汉忠。
对于川军抗日首站的淞沪战场,杨汉忠说有三点让他毕生难忘。第一,就是林相侯团长在顿悟寺阵地,与日军白刃相接,直至战死;第二,就是“赵嘉模团长,胡王两营,在敌人飞机大炮之下长进,不到一小时,就把原阵地恢复起来……王营长同全部官兵尽数壮烈殉国……”还有一点,就是向文彬团长“力撑危局,结果化险为夷,达成任务,在那一天三小时内,中校升上校,由上校晋升少将,这是东战场绝无仅有件事,也可说是川军在抗战史上的荣光”。
文章最后,记者曾问到“经过此战役之感想”,杨汉忠回答:“在此次战役中,只知我们应当为国家为民族生存而战,纵然弄到一兵一卒,也还是要放完最后一粒弹,流尽最后一滴血,才算完全结束……对日抗战,实为我四万万人一致的要求,就凭这种敌忾的心,也可以把握着最后的胜利。”
淞沪会战,中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近百万人,重要的战斗数百次,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快速灭亡中国的战略。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让全国的抗战力量结结实实地拧成了一股绳,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和必胜的信心。
1938年,川军沿津浦线南下直攻合肥。彼时,经历数次战斗的川军伤亡惨重,兵员补充不足,杨汉忠率领的135师被迫裁弃,其改任134师师长。
为了趁进入安徽巢县(现巢湖市)的日军立足未稳,该师所属第803团从该县城西南处的大孔处入城突袭,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之后,因敌我力量悬殊,川军部队又有序撤离出来。
“据大姑妈回忆,爷爷留下的日军毛毯,就是这场战役缴获的战利品之一。”杨永赤回忆说,这张见证爷爷打鬼子的毛毯,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杨永赤除了收集档案、史料,拼凑爷爷的抗战生涯外,还将这张缴获的日军毛毯和一支杨汉忠在抗战时期用过的钢笔,捐献给建川博物馆。
同时,杨永赤还将耗费数十年心力整理的《杨汉忠将军抗战史料(史料汇编)》捐赠给多家纪念馆、研究所进行收藏,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希望更多人从一个个物件、一段段事迹中,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杨永赤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杨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