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信息显示,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效显著,新发现10个亿吨级油田、19个千亿方级气田;探获10个大型以上铀矿床;铜、金、镓、锗、铟等12种矿产资源量显著增加;锂、锆、铪、氦气、稀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矿产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果,不仅为国家能源资源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未来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基础。铜、铝、铁等矿产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了坚实资源支撑。
经过几十年持续技术攻关,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装备研发突破国外封锁与垄断,初步具备了全域、多尺度、高精度综合勘查能力,尤其是轻量化的小型化设备已能够在条件艰苦的地区进行精准勘探。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表示,要到地下找矿,必须有一定的技术,这种技术称之为“天空地井”,就是天上有卫星,空中有飞机,机载的设备可以搭载高光谱仪,井下要做大量的地球化学勘查。
海洋资源的探索也在加速推进。随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正式入列,深海探测和勘探工作将迅速展开。未来,海洋油气和其他海洋资源的开发,将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地域辽阔,在西部地区可以利用卫星或航空探测资料和图像进行大面积地表观察,寻找可能存在的矿化迹象;而在东部等植被发育地区则需要大面积的样品采集,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来发现有用元素最高的区域。
首先要做基础性的地质调查,了解找矿区地质构造,以及岩浆岩和沉积地层等这些最基础的工作,此外还需要专门用一定的方法技术来调查这个地方的地底下有没有形成某一种矿产的可能性。
一旦发现了具有潜力的矿床,科研人员就要进行实地调查和取样,进行实验室测试,构建出更加精细的矿体模型,对发现的矿床进行更加精确的勘查和经济评价。在正式开采之前,必须完成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
一个矿床从最基础的地质调查到最后开采出来,大概需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很多地区的矿床要经历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努力,才能把矿找出来,最后由企业来进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