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选出你最欣赏的Ta!
  • ·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劲松渡槽
  • ·知冷暖
  • ·同呼吸
  • ·体彩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劲松渡槽

何以成了网红打卡地?

远眺劲松渡槽。受访者供图

劲松渡槽下的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图据四川凯州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立秋过后的巴蜀大地,渐凉的微风仿佛送来了秋日将近的信号。此时,置身于德阳市中江县的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中,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中抬头仰望,一座横跨山涧的“石砌巨龙”拔地而起,顶上刻下的“劲松渡槽”和五角星图案,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在近半个世纪前,当岷江水流经过劲松渡槽,浸润着中江的土壤,也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下称“四普”)正在四川如火如荼地开展,劲松渡槽作为新发现文物被纳入保护名录。这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矗立在中江县此起彼伏的丘陵地带,将水源引向干涸的土地中。
  在过去的数十年光阴中,劲松渡槽书写了怎样的壮丽故事,又如何在当下焕发新的光彩?近日,中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张忠贤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说起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劲松渡槽的建成为当地百姓带来的变化。

肩挑背扛建起劲松渡槽 一改土地干旱的面貌


  “引来岷江千里水,灌溉川北万顷田。”对于中江县的人民来说,这句谚语并不陌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那是中江县广大农民的愿望和殷切期盼。采访伊始,张忠贤首先说起了中江县的地理环境,这个四川中部地区偏西的县城,地处丘陵地带,土地瘦瘠人口稠密,干旱成为了常态。
  “中江需要水,来解决干旱和饥饿的问题。”张忠贤说,自1950年起,中江县便积极寻找解决干旱的方法,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干旱情况有所好转,但季节性干旱导致粮食很难自给自足。“直到1970年,四川省决定修建人民渠第七期工程项目,这是解决中江、三台、射洪三地干旱问题的好时机。”
  据悉,人民渠七期工程全长233公里,分上下两段,劲松渡槽则位于人民渠七期工程主干渠下段的松林坡。兴修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虽振奋人心,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修建渡槽的难度非常大。张忠贤介绍,当时的建设者们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完成了这一壮举。“他们用钢钎凿石、鸡公车运料,以‘肩挑背扛’的原始方式,硬是在辑庆至兴安段建起了总长1850米的‘渡槽群’。”而劲松渡槽,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当呼啸的山风从丘陵地带中穿过,绿色山谷间的劲松渡槽默然无语,却将那段峥嵘的历史诉说。1976年,劲松渡槽顺利建成,呈东南至西北走向,大条石砌筑,为桥渠结合形制,即上端为渠槽,下部为连弧形拱跨桥,全长235米,宽7.2米,渠槽内宽4.3米。此外,渡槽下有石砌连弧拱6孔以支撑跨越,中间有桥墩7个,拱顶刻有“劲松渡槽”和五角星图案。“石桥渡槽全凭人力砌筑,渡槽无钢筋支撑。”张忠贤说。
  随着劲松渡槽和人民渠七期工程项目的完工,中江县的农业生产也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易遭受季节性旱灾影响而减产的状况,粮食产量逐年攀升,还出现了全省第一个水稻亩产千斤县。
  “直到现在,中江也是农业大县。”张忠贤说。

以渡槽为核心建音乐山谷 涵盖湖区公园和8个建筑集群


  盛夏时节,当阳光直射在劲松渡槽下的巨大草坪中,更添炙热的温度。倘若数月前的新春假期来到此处,人山人海的欢闹集市中,音乐会在精彩上演,夜晚更有烟火秀的浪漫。这里,是中江县最新打造的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以“音乐,让历史流进未来”为核心理念,依托山谷原生地貌,成为了新兴的网红打卡地。
  “以劲松渡槽为核心建成的音乐山谷,是我们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尝试。”张忠贤介绍,现在的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涵盖了湖区公园和8大各具特色的建筑集群,包括正在修建的人民渠渡槽博物馆等。“在博物馆中,会将当时中江人民修建人民渠的历史,进行总体呈现。”
  当下,劲松渡槽作为中江县“四普”新发现文物,被纳入保护名录。
  从峥嵘岁月的水利丰碑,到人潮如织的网红地标,当潺潺流水照常穿过劲松渡槽,渡槽脚下的土地却早已焕了新颜。这座打破地势束缚的水利设施,见证了那段充满奋斗的光阴,也在新时代的乐章中续写新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实习生孙思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