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内通过多媒体设备多角度观看大汶口遗址出土八角星纹彩陶豆。
参观者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内观看先民生活场景复原模型。
大汶河(左上)、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右上)和大汶口遗址核心区(左下)俯瞰。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刻花陶罐。
2016年起,山东大学发掘焦家遗址,其大汶口中晚期墓葬引人瞩目:400多座墓中,70%使用葬具,包括百余座单棺墓、二十余座一棺一椁墓及两座罕见的一棺两椁大墓。这在全国同时期的墓地中极为少见。
文化成就辐射到附近地区
考古学家认为,遗址墓葬呈现出较大的贫富差距,表明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明显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内,一座长4.2米、宽3.2米的大汶口遗址M10复原墓葬昭示着墓主的昔日荣光。这位50-55岁的女性,双手握獐牙,头戴77个单件组成的3串石质装饰品,随葬玉铲、臂环、指环及大量陶器——仅陶瓶就达38件。
《左传》载:“器以藏礼。”繁体字“禮”的右半边“豊”即为行礼之器。在大汶口时期,精美的陶器与玉器逐渐从日常生活用具,转变为彰显身份地位的礼器。
礼出东方,礼制是中华早期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传统要素。
泰安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保卫介绍,大汶口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成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附近地区,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其影响范围拓展到山东全境、江苏和安徽北部以及河南东部等广大地区,覆盖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
文化基因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前段时间,由中国残联策划组织、北京市残联承办的“美丽工坊 绽放纽约”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集亮相联合国总部。在展出的200余件作品中,大汶口花边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唐斌杰设计的花边伞和花边扇入选。
“这些花边伞上使用了旋涡纹的小饼状连接网扣,以及花瓣纹作为伞的周边基础纹样,这些是我从大汶口陶器的纹饰中找到的灵感。”唐斌杰说。
唐斌杰把大汶口陶罐上的几何纹、花边纹、网纹、三角纹、八角星纹等融入作品中,设计生产工艺伞、扇、桌布、服装材料等,产品销往欧洲多个国家,去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为5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6000年前先民的美术水平奠定了我们的审美基础。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汶口人,我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宣传大汶口文化。”唐斌杰说。
大汶口镇卫驾庄村的王延华多年来也致力于宣传大汶口文化。他通过开设新媒体账号再现古陶生产场景,把研究心得、体会及观点制作成短视频对外传播,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作为大汶口土陶制作技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复制过30多种大汶口陶器。“这些纹饰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仰,这些土陶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艺术瑰宝。”他说。
一代代民间艺人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让大汶口文化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他们和大汶口遗址考古人一样,不断延伸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
从1959年铁路旁的惊鸿一瞥,到2024年环壕遗迹的科技探寻,几代考古人执手铲为笔、以大地为卷,在大汶河畔书写了六十五载的文明解码篇章。
为让大汶口文化能够被更多人知晓,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依托遗址而建,立足“海岱文明高地,中华礼制源头”定位,集遗址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宣传、生态涵养为一体,建设面向世界展示大汶口文化的窗口,总面积达180公顷。
自2023年2月14日开馆以来,公园内的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近23万人次,其中研学游客约2.6万人次。
张保卫感慨:“当大汶口先民在东方大地构筑城邑之时,中华文明的曙光正从八方升起。这些同期绽放的文明之花,通过玉器传播、礼制互鉴、技术交融,在华夏大地上织就最早的文明网络。”
今日对遗址的整体性保护,不仅留存着各区域文明的特质基因,更在考古地层中解读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原始密码,让今人得以聆听史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文明交响。
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