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冬天养在棚舍里的牦牛。受访者供图
在雪域高原上,一场农业革命正在发生。新的技术,攻克了牦牛冬季掉膘的难题,新的品种,实现了马铃薯产量几何级增长,这些都是西藏和四川两地多年来合作、交流的结果。创新不仅改变了高原传统农牧业的生产模式,更让“高原之舟”承载起牧民增收的新希望,使“土地里长出黄金”,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支援、建设西藏的四川农业专家,听他们讲述了如何用科技重塑世界屋脊的农牧业图景。
带去新技术让牦牛冬天不掉膘
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导畜种,其肉、奶和毛等是牧民生存的重要依靠,还能作为运输工具,被誉为“高原之舟”“全能家畜”。
“牦牛养殖一般都是放牧的形式,属于传统畜牧业,也属于靠天养畜,冬季长而且草料不足,牦牛就面临‘温饱问题’而导致‘夏活、秋肥、冬瘦、春死’,如何越冬是提升牦牛产业的关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所王之盛教授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团队在西藏从事牦牛放牧补饲等科技工作10多年了。从2023年开始,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推广一种新模式,叫‘半农半牧牦牛舍饲差异化养肥错峰出栏’。”王之盛解释说,“简单说,就是冬天把牦牛赶进这些棚舍里养。我们科研人员配好了科学的饲草料,保证牦牛在冬天也能吃饱吃好。这样不仅解决了它们掉膘的问题,还能让肉长得更好。以前牦牛长得特别慢,通常要养7到9年才能出栏。用了这个新法子后,现在一般养3到5年就能达到出栏标准,大大缩短了出栏时间,减少草场超载,有助于牦牛养殖模式多元化,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引入新品种让马铃薯产量翻倍
“大多数农作物都不太适合在西藏这种高原地区种植,但马铃薯喜冷凉强光照的气候,比较适合种植。”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王西瑶教授介绍,近年来,学校薯类作物团队与多家产学研单位合作,为西藏多地提供马铃薯科技服务,先后在山南市、拉萨市、波密县、曲松县等地引入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示范种植。近年四川农业大学将新品种、新技术引入西藏,已初步取得增产成效。在带去新技术、新品种前,当地土豆平均产量为每亩1500斤,现在有的地方产量能翻番。土豆增产潜力非常大,为当地种植户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收入。
共建实验室培养农牧业人才
近年来,四川和西藏两地不断强化协同合作,共同在特色畜禽、高原果蔬、青稞、马铃薯、食品加工、高原牧草等领域开展合作。
2023年,四川农业大学和原西藏农牧学院(现西藏农牧大学)签订协议,共建川藏高寒地区现代农牧产业联合创新实验室。协议签订以来,两校共计有40余名科研人员开展了10余项科技合作。在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昌都等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涉及牦牛、藏鸡、藏猪等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高原家畜营养与健康养殖,青稞良种繁育与加工,高产优质马铃薯新品种筛选与种植,牧草新品种选育与种植技术推广,中药材种植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