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少年派-
A15少年派
  • ·大河村遗址:近观“仰韶标尺”,触摸文明曙光(上)
  • ·图片新闻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大河村遗址:近观“仰韶标尺”,触摸文明曙光(上)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

大河村遗址发掘现场。

  观众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观看展品。

  正值暑假,开放一个多月的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内,游客络绎不绝。从空中俯瞰,这座设计上别出心裁的“下沉式”博物馆,与绿意盎然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融为一体——泥土之下,黄河流域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完整而连续的文化风貌层层叠压。
  1964年,一位村民挖红薯窖时的偶然一铲,让这座时间跨度长达3500年,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及商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重现人间。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大河汤汤,文明煌煌。郑州大河村遗址,正以鲜活的形式,讲述着中原先民从原始聚落走向文明社会的壮阔历程。

黄河边的仰韶文化标尺


  立秋了,热气不减。大河村遗址考古工作站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90后”工作人员杨猛正在聚精会神地整理着陶片。
  “这些都是我们2024年发掘出土的陶片。”轻托起一片灰色陶片,杨猛兴致勃勃地向记者科普,“看,这是夹砂灰陶,上面是绳纹。”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部,北距黄河不过几公里,距今约7000年至3500年。
  1972年至今,该遗址已进行过30余次考古发掘工作。据了解,2018年以来,大河村遗址第三阶段系统发掘持续进行,一系列重要成果不断涌现。
  跟随杨猛来到发掘现场,只见简易植被覆盖的地表上,一个个探方整齐排布,里面清晰展示着考古人员最新揭露的遗迹。
  “这是我们新发现的仰韶晚期的房子。”杨猛指着考古探方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大河村就发现了采用‘木骨整塑’技术建造的‘三室一厅’,面积达50平方米,且保存较为完好,可谓仰韶时期的‘豪宅’。”
  房屋、城墙、带瓮城结构的环壕、墓葬区、地震遗迹……近年来的一系列新发现,让大河村遗址的内涵更为丰富、面貌愈发清晰。“以往人们认为大河村是一个‘村’,最新的考古材料表明,这里是一座具有一定级别的‘城’。”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介绍,大河村遗址总面积达53万平方米,存在坚固的防御设施、明显的功能区划,应是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河洛古国城市群的东部重镇。
  值得一提的是,大河村遗址因拥有华夏民族进入文明阶段关键时期——仰韶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完整脉络,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当其他遗址的年代难以判定时,考古学家只需将其与大河村遗址的文化层比对,便能确定大致年代。”杨猛这样理解大河村遗址的“标尺”作用。
  “在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其他仰韶文化遗址逐渐衰落的时候,大河村文化崛起,补上了中原地区完整文化序列的关键一环。”在顾万发看来,大河村遗址从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延续至龙山文化以及夏、商时期,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直接例证,“这是中原地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一抹亮色。”

出土彩陶双连壶备受关注

  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展厅C位,一件彩陶双连壶备受关注,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流连。
  谈及彩陶双连壶的发现故事,顾万发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20世纪70年代,大河村遗址发掘工作正在进行,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的夫人张玉范,也是考古工作人员之一。
  一天,张玉范在驻地整理出土陶片,她的老师严文明先生前来参观。
  “有什么我能作点贡献的?”严先生问。
  “严老师,您看这两件东西是啥?”面对形状奇特的碎陶片,正一筹莫展的张玉范说,“长得差不多,但都有缺口,试了很久都拼不出完整的器物。”
  严先生稍稍看了几眼后,随即点拨道:“想没想过,它俩可能是一个东西?”
  就这样,独一无二的彩陶双连壶,再次打破了公众对于仰韶时期陶器的认知。
  “两壶并列,内部相通,纹饰整体相似而又细节不同。”顾万发说,对于这件器物的功用,学界有部落结盟、两族联姻等不同观点,“但都认为它是和平、友好、相敬、相亲的象征。”
  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