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0 天下-
A10天下
  • ·吃蚕蛹后眼睛肿如“奥特曼”?
  • ·不问症“秒开”处方,用药安全咋保证?
  • ·“坐站测试”可预测中老年人死亡风险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不问症“秒开”处方,用药安全咋保证?

  在电商平台搜索药品名,选中后点击“开方购买”,再填写用药人信息、选择确诊疾病、勾选最下方的确认选项提交……一系列操作后,重庆某高校大学生张雪(化名)线上购药成功。两天后,因练习“科目二”频频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的她,就收到了这款朋友推荐称可以“缓解紧张”的处方药。

处方药“秒开”服用后购药者出现不适


  拿到药后,张雪在练车前直接服用了该药,但在练车过程中却出现了头晕的症状。她仔细查阅说明书,发现这款处方药的其中一项副作用便是服用后运动时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在购药过程中,页面没有任何显著提示标明适用证和用药风险。”张雪告诉记者。
  “处方药竟然能随便买。”用张雪的话来说,购买这款处方药的过程非常“丝滑”,像在看菜单。
  张雪回忆说,买药时她也曾犹豫过,害怕对身体有副作用。于是在医生问诊环节,她特意补充了一条留言:“请问防驾考紧张吃这个药安全吗?”
  但这条“补充信息”并未得到开药医生的“重视”,在没有任何回复的情况下,系统就弹出了电子处方:“审核通过,可以购买。”
  从搜索到付款,整个过程不到30秒。直到收到药,她的那条留言依然显示“未读”。
  记者尝试在某平台购买处方药时发现,药品图片左上方会有“RX处方药”的标注,药品名称栏也会用灰色小字提醒“需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非质量问题不支持退换”。点击右下角“开方购买”后,就跳转到了“申请开药”界面,填写用药人信息和确诊疾病后,还要勾选“确认已线下就诊并使用过该药品,无不良反应”才能提交。
  随后,记者又在数个电商平台尝试购买处方药,发现大部分平台开具处方药的流程基本一致,基本是添加问诊信息、互联网问诊,大约半分钟内便可结束问诊。这些平台的购药流程仅有细节性的不同,比如有的平台需要先提交订单,后补充处方信息并付款,有的平台则是先补充处方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平台的医生在开方过程中甚至没有要求记者再次确认线下使用过该药物,也没有信息补充这一环节。
  调查中,记者还向15家线上药店电话咨询,其中大多数都表示“可以线上开处方”。被问及没有医院开的处方怎么办,有药店回复称“就说线下使用过此药,不要说自己第一次购买”。

“秒开”的“处方”严格说仅是“购药凭条”


  不少受访者都表达了这样一种担忧——这种过于便捷的购药渠道是否也会“培养”人们用药的坏习惯:身体不舒服就直接上网买药,处方药随便吃?
  对于当前“秒开”处方的购药流程,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股权高级合伙人邵颖芳评价说,虽然相关规定明确了处方药管理的规范,但现在有的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把“处方”简化为“在线问诊—自动生成”,这些几秒钟就开具出来的“处方”严格意义上仅是“购药凭条”。
  邵颖芳分析,部分药品零售企业认为自己凭单销售,将责任推给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认为自己凭处方销售,又将责任推给平台注册的“多点执业医师”,而这些医师大多又是随机分配接单,缺乏对患者的长期管理。看似责任落实,实则“三不管”,相互推卸责任。长此以往会造成处方药被滥用,危害群众的健康安全。

如何治理线上“秒开”处方药问题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看来,根治需从两方面破局:一是技术赋能合规。以全国处方共享平台、区块链追溯、AI动态风控重构线上诊疗基础设施,确保开方、流通、使用全链条可控。二是社会共治生态构建。通过让平台连带赔偿、对公众加强教育、药师医师参与审核形成防控网络。
  人脸识别阻断“秒开处方”漏洞。患者及医师开具处方前均需完成人脸识别,线上开方需提交线下病历、检查报告等资料,拒绝“患者选药—医生补方”的逆流程,必须凭处方购买。
  加强AI识别拦截。对出现“促销”“套餐”形式的处方药及违规关键词自动断链接,对高风险类药物进行二次人工复核并留存审核处理资料,关联处方、医师、药师、药品批号,实现全程溯源。
  明确责任闭环管理。出现违规销售处方药事件的,启动医师、药师、平台三方责任倒查。
  加强监督宣传。加强公众教育,不在私域平台进行处方药物非法交易。建立统一监管平台,实现处方码可追溯。设立专项举报通道,鼓励社会监督。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