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蒋璟璟
假期,本是孩子关于探索与乐趣的成长之旅,然而部分中小学生却因忙着完成暑期作业而直呼“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量常规假期作业,各种留痕打卡、重形式轻内容等花式作业正在成为孩子们的新负担。不断上新的花式作业本意是打破“纸笔作业”的局限,增加素质实践环节,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丰富假期作业形式。然而此类作业却在实践中逐渐变了味。 (半月谈)
作业要“打卡”“留痕”,并不是暑假才有,也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现象。只不过,在暑假的语境下,连续的、长期的、密集的“打卡”“留痕”任务,更容易让家长和学生们产生切肤之痛罢了。时至今日,暑假作业少了,特别是书面的、刷题式的作业少了,可是,这似乎并不意味着负担减轻了。其中关键,就在于有些多元化、实践性的作业,更为劳心劳力。全程打卡,卡点留痕,亲历者难免不胜其烦。
有家长反映,许多作业要求制作短视频、PPT等。凡此种种,颇有让孩子们尽早接受职场技能启蒙的意味。可事实上,职场反卷的大背景下,化繁为简已成共识,上班族们的PPT都是能省则省,又何必过早地让孩子们蹚这趟浑水呢。还有的学校,要求家长将学生读书、写字、体育运动等情况,以视频或照片记录下来,并上传至相关平台打卡“交作业”——这种唯恐学生偷懒、家长失管的做法,说到底,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
其实,对于学生家长而言,孩子课本上的作业本身或许不多、不难,但若是加上乱七八糟的留痕、打卡,整个的“任务量”,就难免有些令人望而生畏了……这是一个螺旋式加码的过程,也是“作业”的合理性、认可度被不断消弭的过程。当学校寄希望于让作业承载越来越多的东西时,“作业”反倒会越发让人困惑与抗拒。
最近,某地曝出学校要求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被质疑是形式主义做法。此类“作业”,当然也是出于善意,只不过,其对于家长的任务强加与过度支配,还是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质疑。什么东西都往“作业”里塞,就让作业失去了分寸感,也失去了育人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