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造假起号乱象调查
AI造假成为引流新套路,“起号”专卖藏隐患。央视新闻截图
外国人熟练演唱中文歌曲、银发奶奶传授养生秘诀、氛围感女孩分享穿搭美学……社交媒体上,一些AI生成的视频关注度颇高,“细节满满”让很多网友信以为真。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社交账号利用AI技术造假、博眼球快速“吸粉”起号,进而变现。
近期,多个平台对“AI起号”现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清理违规内容并封禁部分账号。
广西市民王夏经常刷到这样的视频:“帅哥”“美女”高频率更新日常生活,并在评论区与网友频繁互动。由于熟悉AI软件,王夏很快发现这些视频的主角是AI数字人,“但视频没有任何AI生成提示字样,好几个账号显示来自同一家MCN公司”。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不少内容创作者通过AI创作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人利用AI造假,无底线博眼球,作为起号变现捷径。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发现,部分账号将目标锁定中老年女性群体,利用AI打造“完美熟龄女性形象”,搭配“40+、50+长这样,怎么样”等话术,进行“年龄焦虑”营销。
此类账号发布的穿搭、保养、护肤、养生等视频多未设置AI生成提示,不少网友误以为是真人,在评论区咨询保养方法。一些账号背后运营者则借机推送“三无”保健产品广告,还有“水军”互动造势。记者注意到,虽然部分视频存在明显技术破绽,但浏览、点赞、评论量依旧不少。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主流网络平台普遍升级AI内容识别系统,要求对AI生成作品添加标注,但仍有一些人采用各种手段绕过审核。
“平台甄别AI内容主要依靠特征性技术痕迹,一些起号者通过多种手段削弱特征痕迹,逃避平台标注。”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彦说,如通过微信转压缩等方式改变视频文件代码结构,再上传至平台,就较难判定为AI生成内容。
记者用一款AI软件生成一张人像图片,裁掉AI生图软件水印后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后,平台系统并未自动识别、提示添加标注。相当一部分网友辨别不出这是AI生成图,纷纷点赞、发送私信,账号后台收到超200条消息。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上有不少AI造假起号的教程,情感、养生、颜值等类别是“重灾区”,相关帖子常以“条条是爆款”“最适合普通人入局”“3天暴力起号”等为噱头。
以一则“养生赛道”起号教程为例,先向AI软件输入器官、食物等关键词,生成吸睛文案,批量产出拟人化素材、智能合成动态视频;再在片尾设置养生知识问答,引导互动并刺激转发,以提升账号互动权重。该教程声称:“按照此方法,单条视频制作最快仅需15分钟,单账号日均收益可达500+(元)。”
有专营平台起号的商家告诉记者,只需缴纳1680元,3到15天即可运营出一个万粉AI账号。当账号积累一定流量后,就可以通过电商带货、账号转卖等方式变现。
一名博主透露,她借助AI软件生成的“氛围感美女”视频在多个平台“吸粉”过万,接到不少推广商单,月收入在1万元左右。
有商家称,手上有未标注AI生成的“美女”账号,粉丝量均在一万以上,且为“三无账号”(无实名、无账号违规、无作品违规),“现在平台风控很严,账号会升值”。
该商家说,这些账号销售十分火爆,买家经常催着加急起号,有个合作商“一周就要几十个万粉号”。在其提供的交易截图中,9个账号的成交价从700元至4000元不等,而百万粉丝的号要十几万元。
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互联网账号。多个网络平台规定,账号仅限本人使用,禁止以任何形式出租、转让、售卖或以其他方式许可他人使用账号。
重庆公孝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徐斌表示,AI造假起号灰色产业链是技术异化的结果,可能造成低俗猎奇信息泛滥,加速虚假新闻、谣言传播,扰乱网络空间秩序,亟待加强清理整治。
今年4月以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聚焦AI换脸拟声侵犯公众权益、AI内容标识缺失误导公众等AI技术滥用乱象开展重点整治。第一阶段累计处置违规小程序、应用程序、智能体等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处置账号3700余个。
前不久,多家互联网平台发布专项治理公告,重点整治AI批量造假、AI起号引流带货、转让销售AI虚拟账号等违规行为。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