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互动-
A9互动
  • ·向勇教授解答非遗“潮流与传统”的碰撞
  • ·向勇剖析“非遗+”超141万观众“云听课”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从数字赋能到消费热潮

向勇教授解答非遗“潮流与传统”的碰撞

向勇教授回答青年传习志愿者提问。

传习志愿者郑婉琳向向勇教授请教。

  当传统文化爱好者随手买下一件挂饰、一个冰箱贴,甚至咬下一口雪糕,细细观察产品上繁复的纹饰或独特的造型,也许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的非遗元素。如今,在文化热潮之下,古老非遗正焕发新活力,“潮流”与“传统”碰撞出新火花。同时,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非遗又该如何赋能社会经济发展?
  8月2日,2025名人大讲堂“非遗传承”季的第四场讲座,在成都阿来书房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以《非遗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为题,解析“非遗+科技”“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融合式创新路径的驱动机制与实施策略。在讲座的后半段,更有来自不同高校的师生,作为青年传习志愿者向向勇教授请教。

既要“守正”
也要借助技术手段


  冰箱贴、挂饰、水杯、彩妆……随着“非遗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可以从非遗中提炼情感、文化等意象元素和工艺、材料、色彩、图案等具象元素,设计出好看又实用的产品,也借此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是,传习志愿者也向向勇教授提问非遗文创产品相关的问题。
  譬如,“00后”传统文化爱好者马晓玉提问,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如何去平衡非遗的完整性和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对此,向勇教授说,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要有规模化的效益,二是要有市场化的经营。“而把这两个路径平移到非遗上来,首先要做到‘守正’,要守住非遗的特点,并进一步形成规范化的标准或是在传承中必须保护的边界。再者,还要借助技术的手段,以及IP的转化,去形成其准规模化的生产效率。”
  其中,向勇教授提到了“双师计划”,通过“非遗大师”跟设计师的结合,把非遗中的元素变成数字资产和文创IP之后,来实现其规模化或准规模化。
  来自成都锦城学院英语专业的唐卓钊说,当下非遗文创产品火热,吸引人们消费,与此同时非遗文创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开始出现。可向勇教授对此持乐观态度。“因为同质化的前提,说明非遗文创消费确实有流量、有规模了,市场对其是有需求的。在这背后,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从文化认同到消费认同。”
  在“非遗热”所引发的消费热潮下,向勇教授也相信市场机制所带来的资源配置能力,以及优胜劣汰的能力。“文化消费本身是高频的、差异化的消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还是去做一些同质化的内容,可能就会被淘汰。我相信,只要建立起一个自由的、竞争的、公平的机制,会有更多高品质、高质量的非遗文创产品出现。”

当非遗遇上数字科技
数字技术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怎样借助新技术手段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也是人们要探索研究的领域。现场,来自西南石油大学的非遗爱好者郑婉琳,好奇数字技术在重构非遗生态方面的作用,向勇教授为此也作了解答。
  “数字技术在推动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向勇教授介绍,他们正在做的一个工作,是提炼和展示非遗的文化基因,也就是数字化的典藏,“数字化典藏之后,才能真正地形成数字资产,这是用现代理念对非遗保护和传承最为重要的一步。再通过数字资产,将非遗变成创意设计的元素,在此基础上跟产业链上的企业合作生产衍生产品。我想,在整个非遗传承活化的链条当中,数字技术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提问环节的最后,来自石家庄铁道大学的讲师杨艳丽提问非遗产业与乡村人才之间的联系。她谈到,不少非遗仍存在于乡村田野中,这是否能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对此,向勇教授用自己亲眼看到的许多实例作出回答。
  “从这几年我们的观察来说,在非遗赋能乡村发展、非遗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有很多这样的‘明星村’。”向勇教授说起了云南的新华村,就靠代代传承的银器加工技艺,让村落变得更为发达。同样,还有一些艺术家入驻村落,比如景德镇旁的三宝村,就有很多带着艺术家气质的陶艺人来到这里,开起了一家家陶瓷工作室。“而要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乡村,其中的机制特别重要。”向勇教授说,希望更多青年人能够走进乡村,用非遗或相应的文化资源,去建设美好的乡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 孙思淼 摄影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