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向勇解析非遗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8月2日,北京大学教授向勇做客名人大讲堂,带来《非遗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的主题讲座。
主持人海光(左)对话向勇教授。
8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向勇做客名人大讲堂,在成都阿来书房进行《非遗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主题讲座。他结合案例重点解析“非遗+科技”“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融合式创新路径的驱动机制与实施策略,为非遗发展与社会经济融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
整场讲座干货满满,向勇教授分享了“非遗是生生不息的活着的传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要有人设”等精彩观点。最后他以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曾提到的“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日常生活”做结尾,呼吁“让文化遗产回归日常生活”。
当下,非遗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对于它的含义,不少人也会存在一些刻板印象。“非遗是生生不息的活着的传统”,讲座开篇,向勇教授便强调,“过去非遗曾给人老旧、古板的刻板印象,但非遗这个观念是现代性,指向未来,不断发展的。”向勇教授提到,我们每一年不断申请,从县级、市级、省级到国家级,还有争取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也是对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进行重新认知、从现在的角度去做其背后价值的重新阐释的过程。这也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指向未来的。
今年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21周年。向勇教授提到,这21年,中国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非常多的探索,比如建立起四个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等。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6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向勇教授提到,非遗不是某个工具、某项技艺,把握非遗的整体性概念很重要。比如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也许刚开始有人会疑惑,春节怎么会是非遗?在他看来:“我们每一年都会过春节,春节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文化实践,关于春节还有很多仪式,它都是春节这项非遗的表征。”
“一个社会要有创新,就像我们成都,这种创新密码一定跟城市氛围、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向勇提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文化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非遗也面临创意活化的挑战,呈现出圈层化、个性化、场景化、全域化、IP化的发展趋势。
这些年,向勇教授及其团队在做非遗保护和传承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跟当地政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相关社团一起各司其职,梳理出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肌理:文化挖掘、技艺规范、材料标准、创意设计、品牌营销。比如在创意设计方面,向勇及其团队也曾提出“双师计划”,一是非遗大师跟艺术大师的结合,提升内容创意;二是非遗大师跟工业设计师来结合,提高其艺术价值、功能价值。而只有整体发力,建立体系,才能让非遗更好传承。
在向勇看来,非遗价值呈现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膜拜价值、展示价值、体验价值。体验价值又包含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及精神体验。非遗产品需要在对非遗价值做提取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类、打造。其中,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打造创始人IP、人设,是非遗产品活化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创始人的人格包括价值观念、心性追求,产品的应用场景,公司的赋能平台,我们会从这三个角度去进行助力,比如推出非遗工坊等。通过这种方式打造出来的非遗产品,具有其独特的品牌精神,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可。”
非遗不断活化,通过创新驱动、故事驱动、超级文创IP驱动、生态驱动,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发展。其中,谈及挖掘非遗背后的故事性、原型,向勇教授以人人都知道的“灰姑娘”举例。“比如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认为来自迪士尼动画,来自格林童话,但其实早在我国的唐代,就有跟灰姑娘类似的故事。”
有学者统计,灰姑娘的故事在不少国家都有流传。其原型故事中的两个母题——“后母虐待”和“命运转折”,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不断传承,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韩剧中的《星梦奇缘》《巴黎恋人》《我的名字叫金三顺》,各种灰姑娘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向勇表示:“所以大家去欣赏这些作品,就能够感同身受,心同此理,是因为故事背后的原型激活了。”
原型是代表一种品牌资产最核心的价值。比如《阿甘正传》让人想到大智若愚的傻瓜,《英雄本色》让人想到胜利的英雄……“不同的电影其实背后展示的是这些原型。人的生命周期当中不同的阶段,我们消费一个产品,其实背后也是有原型的期待的。”向勇说:“比如非遗故事的原型,智者、魔法师、照顾者……可能还有别的。这种原型其实是真正地去做文创开发最核心的意义资产。”
向勇教授当天的讲座,还提到文化遗产数智转化的主要策略,应着眼于以下几点:真实性,尊重文化原真性;活态传承,连接传统与现代;开放共享,打破数据孤岛;规范治理,保障安全与伦理;可持续性,平衡保护与利用。非遗赋能地方创生的创新路径,可在进行空间营造、文化营造、关系营造、产品营造等方面去发力,在空间营造方面,向勇教授提到,这些年景德镇围绕陶瓷文化做的城市更新就具有代表性。如果将视角回归到每一个个体来说,每一个从事跟非遗相关工作的人,最好具备以下能力:发掘美感的能力、讲好故事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突破框架的能力。
讲座最后,向勇教授提到了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的一段话:“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以礼和习俗的形式,将理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果我们能够努力让所处的环境都营造出这样的文化氛围,那么大家在生活中便会自然而然地思考:我这么做,对得起祖先吗?对得起他人吗?对得起自己吗?进而做到见利思义,自问该不该得。如此一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便会自然而然地回归日常生活,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之中。”在向勇教授看来,我们其实更想做的事情叫日常遗产或日常遗产的日常化,“让文化遗产回归日常生活。”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摄影 陈羽啸
在讲座开始不久的“名家会客厅”环节,向勇教授与主持人海光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导讲”对谈,深入探讨非遗的“活态传承”及其“时代价值”。
向勇是四川达州市宣汉县人,他始终关注家乡的发展。从毕城生活美学深度体验村、白马森林文创小镇、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的打造,到乡村课堂、大巴山花田艺穗节等,他用艺术唤醒家乡的古老村落。
“这十年陆续回乡的观察,我看到非遗正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慢慢地恢复起来。”谈及宣汉非遗资源,向勇如数家珍,“有薅草锣鼓、土家刺绣西兰卡普、特色美食土家八大碗等等。其中,薅草锣鼓是国家级非遗。宣汉还是四川民谣之乡,马渡关镇就是《康定情歌》‘跑马调’的来源地。”
让他欣喜的是,“小时候我们在乡下看到的手工艺,比如石雕、竹子编织等,现在赶场时又能看到了。传统文化进乡间、进村落,越来越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日常。很多地方已将非遗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和文创收入来源。”
在向勇看来,“非遗的本质是生生不息的、活着的传统。非遗不是一个物件,物件是文物、是遗址,有其特定的、存在的时空,而非遗则是具有传承性的活态文化。”他以“川江号子”为例,“虽然现在拉纤的场景变了,但号子中对自然山水敬畏的心境变成了另外一种精神内涵。从非遗的形态来说,手工艺等非遗与人有关,人是生命不息的载体,代代相传。所以非遗的传承性,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向勇以《黑神话:悟空》为例,阐释了非遗传承如何与时俱进。“《黑神话:悟空》里有很多民间音乐类非遗,借助游戏和新的编曲结合在一起,完美融入当今信息时代。”他强调传承非遗要平衡“守正”与“创新”,“传承非遗有‘变’和‘不变’的地方,哪些我们要守正,哪些我们要创新,这既要有观念上的认知,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要去平衡的。”
交流过程中,向勇还热情邀请广大观众到自己的家乡做客:“宣汉是四川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那里蕴藏着丰富的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欢迎朋友们到宣汉感受巴蜀文化滋养下的非遗魅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严淑娴 摄影 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