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特别报道-
A7特别报道
  • ·“要挑战,就要挑战天花板”
  • ·初代“咖专生”:缔造产值近两亿元的“咖啡王国”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川籍探险家刘勇完成人类首次无动力划船横渡印度洋壮举

“要挑战,就要挑战天花板”

刘勇在印度洋划行。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刘勇,四川旅游学院教授、该校山地旅游研究院院长、我国著名探险家,曾入选“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十大探险家(2016)。他的探险足迹遍布世界多地,2023年,他和5名法国同伴完成了全程5239公里、耗时54天23小时的独木舟无动力划桨跨越大西洋探险。


  无后援无动力纯靠手划,耗时65天划船8150公里,横渡印度洋。7月22日,四川旅游学院教授、我国著名探险家刘勇与三位国际伙伴乘坐的无动力小船在非洲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靠岸,完成了人类首次无动力划船横渡印度洋的壮举,刘勇也成为首位划桨跨越印度洋的亚洲探险家。
  7月31日下午,由四川旅游学院主办的“勇者归来——跨洋对话:探险精神与文旅未来”主题沙龙在该校学术报告厅举行,吸引了200余名师生代表参与。

65天、8150公里
穿越印度洋远比大西洋凶险


  沙龙活动现场,刘勇以“走向深蓝:人类首次无动力划船横渡印度洋”为题,向观众分享了自己从山地探险到海洋穿越的传奇历程,重点讲述了此番横渡印度洋的故事。
  实际上,刘勇在2023年就已经划桨成功横渡过大西洋。而谈到此次印度洋探险的起因,他表示,最初是因为“同行”的邀请。“我由此了解到,印度洋是四大洋中最危险的,比我已经跨过的大西洋要恐怖得多。”刘勇谈到,正因如此,他认为印度洋探险是有价值的,“要挑战,就要挑战天花板,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一定要去!”
  今年5月17日,刘勇与三位欧洲探险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乘坐无动力小船,从澳大利亚西海岸划桨出发,目标非洲大陆,全程大约8150公里。出发之后,船上的日子被切割成规整的片段:四人分两班,每划两小时,就在狭小的船舱里歇两小时,每餐食物基本都是简单的干粮,水源则来自于船上的制水机,就这样日复一日。
  据刘勇讲述,自己和同伴们在印度洋上多次遭遇恶劣天气,狂风巨浪险些将小船倾覆,船身的水平舵、尾座都被打掉,自己也曾被拍到过海里。此外,还遇到了身体过敏,以及生活设备损坏等多重麻烦。在沙龙活动现场,刘勇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手、腿和臀部受伤的照片,让人触目惊心。
  当然,探险途中并非全是惊涛骇浪。在海上,刘勇度过了56岁生日,吃过生鱼片、也看过印度洋的日升日落,开过“海上远程工作”视频会。这些都为探险增添了别样色彩。
  7月22日,刘勇和同伴在非洲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靠岸,成功完成了这场极限挑战,耗时65天6小时45分钟。

高举国旗是一种本能反应
感受到中华民族“走向深蓝”的自信

  在刚到达终点时所拍摄的一段视频中,刘勇用手挥舞着国旗,眼神坚定。
  刘勇在沙龙活动现场谈到,到达的那一刻,自己感到无比自豪,而高举国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通过本次探险,我告诉大家,世界是平等的,只要是地球人,敢想敢干,都一样!”刘勇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大国自信”,“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更在于当下全社会能支持我们带着‘中国’两个字的元素走向全世界。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走向深蓝’的自信。”
  刘勇还谈到,经过几天的身体恢复后,自己正逐步回归工作,他还带回了30多万字的印度洋日志,后续将对此次跨洋探险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实际上,作为高校教师的他,一直将科研与探险紧密结合,他说,“科研也如同探险一般,要尽自己所能探索未知、挑战边界,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实现真正的价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旭斌 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