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2 要闻-
A2要闻
  • ·墨香引路 乐至田园诗会启程“寻路无量”
  • ·谢无量太丰富了 一定要建好他的博物馆
  • ·“孩儿体”看似稚拙 实则内蕴千钧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墨香引路 乐至田园诗会启程“寻路无量”

嘉宾参观谢无量书法展。雷远东 摄

  “器有大焉,高天厚地,唯其能容,容而不盈,故见其大。”

  作为书斋里的文人、爱国的民主主义者,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聪颖勤奋、学贯中西,在哲学、文学领域开创新局;风雨飘摇中以笔针砭时弊,诗词里倾注家国情怀,书法更以散淡纯真之姿备受推崇。
  在7月28日乐至第七届田园诗会举行之际,7月27日下午,封面新闻首席记者团从资阳市乐至县出发,将推出“寻路无量”系列报道,旨在追寻谢无量人生历程、追忆其艺术成就,活化利用其精神财富。在当天举行的“寻路无量”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中国书协副主席戴跃等嘉宾以一场特殊“斗墨”,拉开了探寻谢无量人生哲学的序幕。

启幕
以书法为引
开启“寻路无量”


  “谢无量是一位集思想家、学者与艺术家于一身的文化巨擘。其书法艺术以独特的审美品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的作品只能品读,没法模仿。”活动启动仪式上,戴跃如此评价这位文化大家。
  在谢无量的故乡乐至,对他的追寻早有根基。
  2003年,乐至县创立谢无量研究会,汇聚了一批热心人士开启系统研究。20余年来,乐至县组织学者深耕《谢无量文集》,编印研究资料,整理出版《谢无量自书诗卷》,为学术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更以连续14年“八月诗会”的坚守,凝聚起传承其精神的文化共识。
  书法作为“心画”,常被认为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本次“寻路无量”系列活动,也以谢无量的书法为引拉开序幕。
  为何要“寻路无量”?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戴跃给出了答案:谢无量的书法价值,不仅在于形式之美,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精神。“他的学术视野宏阔,融贯中西,尤重思想之自由与人格之独立,这种精神气质亦深深浸润于其书法艺术之中。”
  乐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琪认为,“寻路无量”既是对谢无量先生艺术与思想高峰的攀登,更是乐至实现文化繁荣、提升城市魅力的必由之路。
  “我们一定传承他开拓勇毅、不屈不挠的品格,秉承‘封面铁军’精神,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无量故事’,讲好‘乐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封面新闻首席记者李庆接过象征活动的旗帜,代表记者团承诺将兵分多路,深入探寻谢无量的人生哲学。

沙龙
齐聚一堂
共赏谢无量佳作

  当日下午4点50分,乐至县政协诗书画院二楼,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寻路无量——谢无量书法文学艺术沙龙”现场,戴跃、吉狄马加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书法爱好者们齐聚一堂。
  在戴跃看来,谢无量的书法作品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这与他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我们常说,谢无量的书法作品有书卷气,其实是因为他自身就有这样的气质,他的阅历与众不同,无法模仿,因此他的作品也是只能品读,无法模仿。”
  吉狄马加则为当地深入挖掘和打造谢无量IP提出了建议。“谢无量是一张文化名片,乐至应当尽快搭建起他的纪念馆,让纪念馆成为文化地标,从中看见他的成长经历和历史作品。”

斗墨
笔墨间开启
“诗意乐至”之旅

  沙龙之后,“斗墨”环节将本次启动仪式推向高潮。吉狄马加、戴跃和现场的学生、本地书法家一同挥毫,斗墨生辉的同时,也能品墨论道,切磋交流,让“诗意乐至”在笔尖流淌。
  宣纸一铺,毛笔沾墨,戴跃提笔写下“寻路无量”四字,引来一众拍手叫好。随后,他来到一幅中山篆作品面前,仔细观摩。他的身边,围满了前来“取经”的书法爱好者,这幅中山纂作品的作者张义明也在其中。
  “戴主席,请您指导指导。”“你写的时候不能迟疑,不能拖泥带水,你看这个字,这笔写得明显就是在‘打闪闪’(四川话,意为不连贯),你写字的念头断了。”
  听到戴跃的指导,张义明恍然大悟,不停地点头,围观的其他人也跟着点头,颇为认同戴跃的说法。
  杨欣玥和贾淇涵两位小姑娘,则对吉狄马加的书法记忆深刻。“今天参加这个活动,不仅了解了谢无量先生,刚刚在观看马加爷爷写字时,他拿笔挥毫的姿势非常自然和豪放,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而在5分钟前,吉狄马加正在她们的对面,提笔写下了8个大字:
  “万诗归一,再学无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陈远扬 李庆 杜卓滨 王祥龙 伍勇 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