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人文版 21-
A12 人文版 21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人文版 21
  • ·这张纸凭什么火了千年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这张纸凭什么火了千年

□尚大峰

川流不息的青衣江流经这里,形成“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夹江因此得名。图据夹江县委宣传部

在夹江县状元纸坊,工人在进行抄纸。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夹江工匠在制作竹纸。图据夹江县委宣传部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纸张宛如一座不朽的桥梁,串联起古今的智慧与情思。从古老的甲骨、简牍到轻薄坚韧的现代纸张,造纸术的每一次演进都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在素有“中国书画纸之乡”美誉的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有一种纸张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依然焕发着独特魅力——这就是夹江竹纸。

1

清代夹江竹纸曾被定为“贡纸”


  在蜀地灵秀的山水间,夹江享有“蜀纸之乡”的美誉,其造纸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这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茂密的竹林为造纸提供了优质而丰富的原材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独特的竹纸制作技艺。
  历经岁月沉淀,明代时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已臻成熟。《名胜志》记载:“嘉定(明代夹江属嘉定府)尖山下皆纸房,楮薄如蝉翼而坚,质可久……”当时,夹江竹纸以“薄如蝉翼、质地坚韧、保存持久”的特点在纸业中崭露头角。至清代,夹江竹纸迎来鼎盛时期,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海外,成为手工造纸的杰出代表,还曾被定为贡纸。
  民国时期,夹江竹纸产业持续发展,1945年产量达到8000余吨的巅峰。抗战胜利后,因市场需求减少和机制纸冲击,手工纸业一度衰落,年产量锐减至1000吨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夹江纸业逐步复苏,产量回升,品种创新不断。2006年,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承载历史记忆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2

七十二道工序造纸全程遵循古法


  夹江竹纸的魅力,源于其繁复而精湛的制作工艺。从选料到成纸,需历经15个环节、72道工序,全程遵循古法,耗时3个多月。清代道光年间的《蔡翁碑叙》用“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24个字,精准概括了竹纸制作的精髓。
  优质的竹子是成就夹江竹纸的关键。匠人们会精挑细选生长2至3年的嫩竹,这样的竹子纤维结构均匀、植物纤维素含量高,为纸张的柔韧与耐久奠定了坚实基础。砍回的竹子需先“去其青”,即去除青皮保留竹肉,随后将竹子截断、劈开,放入石灰水中浸泡数月进行发酵。浸泡后的竹子被送入“篁(huáng)锅”蒸煮,煮好的竹料还要反复清洗去除石灰残留,再经石臼舂捣成细腻的纸浆。
  抄纸是整个工序中最见功夫的环节。匠人手执特制竹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手腕轻转间让纸浆均匀分布在竹帘上。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对力度和速度的精准把控。最后,将抄好的湿纸小心揭下,贴在焙墙上烘干,一张洁白柔软、纤维细腻的夹江竹纸便诞生了。

3

“非遗+”模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夹江手工书画纸以嫩竹为主料,品质卓越。纸张洁白如雪,质地柔软细腻;浸润性和保墨性俱佳,墨色晕染自然、层次分明,书写绘画后色彩持久鲜艳;纤维结构均匀细腻,使纸张兼具强度和韧性,可长期保存;经过多道压榨和刷洗工序,纸张绵韧平整,无论是毛笔书写、工笔勾勒还是写意泼墨,都能完美呈现,因而深受文人墨客和书画大家的青睐。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夹江竹纸这一传统技艺面临诸多挑战。机制纸凭借成本低、产量大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导致手工纸需求锐减。加之手工造纸工序繁杂、劳动强度大、学习周期长,如今夹江严格遵循传统工艺造纸的作坊已为数不多。
  但困境中仍有坚守与创新。在今年的文博会四川展区,夹江竹纸制作演示区前人头攒动,观众对“荡料入帘”的古法造纸技艺惊奇不已。竹纸制作技艺和夹江雕版年画两项国家级非遗,成为展会最受欢迎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近年来,夹江通过“非遗+”模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部分纸坊在保留传统工艺基础上,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营销模式,将纸文化、纸产业与纸旅游相融合,打造集生产、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基地,成为夹江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
  研学活动也为技艺传承开辟了新途径。2019年开园的大千纸故里研学园设有古法造纸陈列馆、汉文化体验馆、古法造纸体验中心等区域。游客可参与“抄捞纸张”“手工花草纸”“夹江年画”等研学课程,亲手体验造纸过程,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