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剑阁翠云廊生态保护记您牵挂的四川
游客在翠云廊景区游览。
翠云廊“点树交印”情景剧演出。
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元市剑阁县考察翠云廊时指出
夏日雨后,云雾在葱郁的古柏林中流转,巡护监管员刘高华拿起笔和本子,走进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景区,认真观察每一棵古柏,并记下巡护情况。
“这两年,我们对古柏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无论是人力投入还是高科技设备加持,古柏被保护得越来越好,今年没有遭遇病虫害。”说起古柏,刘高华的眼里透着满满的热爱。在巡护监管员岗位一待就是8年,他笑着说,“古柏就像我的孩子,朝夕相处有了深厚的感情。希望通过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将这些千年宝贝守护传承好。”
翠云廊剑阁段现有古树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这些古柏最高树龄2300余年,绝大部分是一级古树。从制度创新到科技赋能,从抢救复壮到文旅融合,在无数个“刘高华”的守护下,这些千年古柏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马点树,验数交印。”翠云廊景区内,一场复刻明代官吏交接场景的沉浸式演出吸引游客驻足观赏。身着官服的“离任县令”与“新任县令”手持古柏清单,逐棵清点确认……这幕《点树交印》实景剧,正是剑阁县传承古制的生动写照。
这项源自明代“官民相禁剪伐”传统的保护制度,已升级为系统化的“交树交印”离任交接机制。
今年3月12日,广元市剑阁县在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交树交印”广场举行了县级林长暨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仪式,共计交接古树名木12510株。
“不仅要交数字台账,更要实地查验每棵树的健康状况。”交接清单上,详细记录着古树的生长数据、病虫害情况,甚至周边环境变化。
交棒不是“交责”,接棒更要“接力”:从过去“走马点树”的单一数量统计,拓展完善为古树分布、生长状况、管护成效等5个方面、16项评价指标,更加注重保护质量的综合评定、过程监督和问责问效。
2023年,“交树交印”工作机制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已完成县级交接3次、乡镇级交接24次、村组级交接210次。
制度创新不止于此。全国首个古柏保护专项基金的设立,让社会力量有了参与渠道。2024年7月22日,全国首个古柏保护专家工作站在剑阁县揭牌成立。截至目前,已培养专业树木医生33名、本土赤脚医生(护林员)55名。
司法力量的介入让保护网更密。为守护千年古柏,剑阁县法院与当地环保局、林业局共同成立了广元市首个生态保护示范基地——剑阁县生态恢复教育实践基地。在翠云廊建立驿道古柏保护司法服务站,法官定期开展巡护,并制定游客普法清单,通过周末、节假日在翠云廊、拦马墙等处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让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
目前,爱柏、护柏、守柏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深入骨髓。
夜晚的翠云廊,12座避雷塔的指示灯在山间闪烁,与7.2公里的消防管网组成的“血脉”共同守护着古柏的安宁。这套安防系统,是两年来科技护树的缩影。
岁月更迭,古树保护在一代代传承中不断创新。剑阁县以“翠”守护生态瑰宝为核心、以“云”科创赋能美好为手段、以“廊”续扬历史文脉为抓手,积极探索古柏保护数字化管理路径,建成古柏保护智慧管理平台和数字展馆,实现“天、地、空、人、物、技”六个维度综合防护。
“这是24小时动态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大屏,可以看到不断滚动更新的数据,包括虫情、环境、雷电、防火,土壤湿度、温度等监测。监测范围包括翠云廊、汉阳、剑门关3个地方。据剑阁县古柏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护,如今古柏保护有了新的“卫士”和“火眼金睛”。
两年来,当地制定了《古柏养护与复壮技术规程》,科学实施濒危衰弱古树复壮救护、古柏生境改善科研试点等项目,邀请专家现场诊断、远程诊疗,编制“一树一策”救护方案,采取“做体检”“套马甲”“做微创”“穿靴子”等一系列科学措施,复壮救护濒危衰弱古柏2478株,飞防蜀柏毒蛾、云南松毛虫等食叶害虫2.5万亩,防治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等蛀干害虫2000余株。高标准建设的3个古柏保护示范小区,则有效解决了“人与树、树与树、路与树、房与树、车与树、镇与树、线与树”争空间的矛盾。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古树名木。”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广元成功探索了大型线性文化遗产(蜀道)与活态生态遗产(古柏林)协同保护的新路径;“林长制+网格化+智慧平台”模式为古树名木和生态脆弱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广元经验”。
2024年,剑阁县成为全国首批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县。据剑阁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两年,该县将立足全面提升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资源保护、文化传承、活化利用、科普宣教、科学研究、支撑保障等工作,努力把试点项目打造成古树名木保护、传承和利用典型模式。
清晨的古蜀道上,徒步爱好者们沿着新修的木栈道前行,千年古柏的浓荫将暑气隔绝在外。这条串联起古关、古道、古树的徒步线,两年来吸引了70万人次体验,同时也带火了沿途的“蜀道农家”。
两年多来,当地始终践行“传承优先”理念,在合理利用中推动古树名木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与经济价值的守正创新。创新推出背诵《蜀道难》免门票活动,吸引20多万人挑战成功;连续举办两届古蜀道徒步游活动,让游客深度感受蜀道历史底蕴与自然之美。
6月25日,来自绵阳的游客贾春苗漫步在青石板古道上,被眼前壮观的古柏深深吸引,走走停停,反复观赏,久久不愿离去。“这些古柏太震撼了,看一次根本不过瘾。”她的感叹,道出了众多游客的心声。
“我每天要往返翠云廊五六遍,游客比以前多了很多。”翠云廊景区解说员王艳说。两年来,剑阁县整修境内古蜀道,完善指示牌等配套设施,将古柏保护、非遗体验、山地运动等元素融入徒步场景,策划推出6条精品徒步线路,翠云廊成为热门“打卡地”。不仅如此,当地还打造干部正确政绩观教育精品研学路线2条,建成翠云廊古蜀道生态文明省级现场教学基地,开发森林步道、柏木生态科普园等生态产品,构建跨区域蜀道徒步游线路,让生态旅游与生态研学业态蓬勃发展。
2024年,翠云廊景区接待游客18.91万人次,同比增长39.39%。2025年1月至5月,翠云廊景区接待游客13.72万人 次 ,同 比 增 长108.54%;“五一”假期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已然成为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标杆。
暮色中的翠云廊,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古柏梢头,刘高华完成了当日最后一次巡护。他与千万个守护者一起,正在为千年古柏续写新的年轮。从制度创新到科技赋能,从文化传承到民生改善,实践证明:古树保护不仅是守护历史,更是孕育未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彦谷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