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少年派-
A15少年派
  • ·西夏陵成功申遗:昭彰文明密码展现多元一体(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西夏陵成功申遗:昭彰文明密码展现多元一体(下)

游客在宁夏银川西夏陵景区3号陵参观。

西夏陵1号陵与2号陵。

  工作人员利用西夏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对陵区进行监测。

  工作人员在宁夏银川西夏陵管理处文物库整理文物。

  位于宁夏银川的西夏陵博物馆,远处是西夏帝陵和陵塔。

  自1988年西夏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西夏陵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等保护法规陆续出台,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成立,为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法规、制度和管理保障。
实施六十项遗址加固工程
  遗址本体保护是西夏陵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0年起,银川市便与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对西夏陵开展文物本体保护加固工程。针对较为严重的遗址墙体根部掏蚀以及墙体裂隙、裂缝等问题,敦煌研究院因地制宜研发了锚杆锚固、表面保护和综合处理等技术。
  “我们已对西夏陵实施了60项遗址加固工程,基本消除了帝陵及主要陪葬墓失稳隐患和表面侵蚀问题。”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善龙说,相关技术研究还在长城、元上都等遗产保护项目中推广应用,对全球干旱地区土遗址保护项目都有积极借鉴意义。
  周边环境整治也是遗址保护的重要内容。一直参与申遗工作的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昌丰介绍说,他们先后拆除了遗址区内约10万平方米建筑和一些现代设施,文物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如今,西夏陵保护工作已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全新的监测中心全面覆盖遗产本体、自然环境、日常管理、游客动态等监测内容,确保遗产“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险情可预防、保护可持续”。
展现西夏多民族交流融合历史
  历尽千载风霜,一朝名动天下。“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彰显的不仅是国际社会对我国独特陵墓群的认可,更是对西夏多民族交流融合历史的肯定。
  “西夏陵的陵寝制度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佛教文化及党项民族的独特传统,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法国西夏学学者罗曼说,这种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性,使西夏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建筑艺术及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其申遗成功将丰富全球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申遗成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从学者到旅游从业者,加强遗产保护、研究与展示,让西夏陵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窗口”已成为共识。
  ——以保护为根基,守护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任秀芬说,未来将在常态化监测、日常保养维护的基础上,对全部陪葬墓及防洪工程遗址采取加固保护措施。
  ——以考古研究为抓手,持续挖掘提炼西夏陵价值内涵。与敦煌学一样,西夏学高度国际化,百余年来,一代代国内外学者在识读西夏文字、促进流失海外的西夏文献数字化“回归”、勾勒西夏文明等方面开展合作,成果颇丰。
  最近,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一边忙于400余万字巨著《西夏通志》的出版收尾工作,一边筹备两年一届的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这次,他们把西夏陵遗产文化价值设为主要议题,推动形成国际国内学术共识。
  同时,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也计划开展防洪工程遗址等考古工作,并做好已有考古成果梳理,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物质实证。
  ——以共享为目标,让世界看见中华文明的多元魅力。自1986年向中外游客开放以来,西夏陵一直是西北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构建全新的遗产价值阐释体系,开发西夏文活字印刷、文物修复等研学项目,引入XR体验项目实现“地宫探秘”……西夏陵充分关切各年龄群体需求,激发其探索兴趣,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广泛传播。
  史书终会泛黄,文明生生不息。正如西夏学学者史金波所说,连接古今的西夏陵,正以历史深处的中华文明印记,映照出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传承。

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