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前幕后的东坡精神
川剧《梦回东坡》在乌鲁木齐上演。四川省川剧院供图
服装师张静在后台为演员李乔松整理服装。 荀超摄
化妆师陈丽娟为演员雷云上妆。荀超摄
音响师江一铁在调音。荀超摄
尽管苏东坡一生都未到过新疆,但在他去世924年之后,川剧《梦回东坡》带着东坡精神,来到距离三苏祠28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这也是首个赴新疆演出的川剧大幕戏。
7月9日晚9点,乌鲁木齐大剧院内锣鼓铿锵。随着灯光渐起,一身白色戏服里衣的雷云走上台前,在“打杂师”张浩的帮助下,穿上青纱外衣,戴上白三(白色的三绺胡子)。转身后,“苏东坡”正式跟观众见面。
作为乌鲁木齐第三届“丝路戏韵 亮相天山”戏曲艺术周演出剧目,在四川省川剧院(以下简称省川剧院)精心呈现的川剧《梦回东坡》舞台上,诙谐的四川方言、风趣的川味俚语与川剧“帮、打、唱”艺术手法交织,让现场观众亲身体验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苏东坡的豁达人生。
川剧《梦回东坡》由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杨椽编剧、查丽芳导演、李天鑫作曲、叶建担任舞美总设计、潘健华担任服装指导,雷云、刘咏涵等主演,以散文化的戏剧结构和打破时空线索的讲述方式,通过惠州造桥、黄州悟道、修建学堂、壮赋赤壁、儋州化民等章节,塑造出乐观鲜活的苏东坡形象。
不同于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简约,《梦回东坡》的舞台兼具古典与现当代审美。如“众建雪堂”一幕中,红色门框的灵动设计融合话剧新意,虚实相生的呈现手法鲜活刻画东坡性格。
这份精致背后,是幕后团队的默默付出。时间回到演出前3小时,省川剧院舞美团团长任高龙正携手团队一起检查台上舞美布置与灯光配合情况。舞台一侧,120多个空道具箱摆放整齐。“道具箱子主要装服装、道具、软景、灯光、音响器材等精细物件,比较大件的或者形状不太规则的,虽不用装箱,但也需要精心布置。因为这些东西淋不得雨,都得用箱子装起保护起来。”
每次演出,任高龙及舞美团都会提前两三天和道具一起抵达剧场现场。“《梦回东坡》的舞美道具算是比较简单的,需要用两辆大货车运输,总重五六吨。”卸车、装台、调试……最短也需要十三四个小时,熬夜装台更是家常便饭。
任高龙用“螺丝钉”道出幕后团队的初心,从120多个道具箱的清点搬运,到数千个零件的组装调试,哪怕是一颗螺丝的位置,都关乎演出效果。
舞台正前方观众席最后一排,省川剧院一级音响师江一铁手指翻飞。他一边专注演出,一边紧盯调音台,手指在各按钮间灵活移动,确保每一段唱词、每一声锣鼓都精准传递给观众。
“这个调音台是2016年换的,到现在第十年了,得两个人才抬得动。”作为伴随《梦回东坡》走过50余场演出的“声音守护者”,江一铁与这位“老伙计”一起感受着苏东坡的乐观与豁达,也见证着川剧艺术的传承。“我们很多剧目都经过这个台子,《草鞋县令》《变脸》《梦回东坡》以及一些传统经典剧目、折子戏等,它都‘听’过。”
江一铁透露,为了带给观众完美的听觉效果,《梦回东坡》调音台线路涉及40多个通道,涵盖演员收音、乐队伴奏、帮腔等多个声部。“对戏曲来说算复杂的。”江一铁解释,“乐队有20多位成员,加上舞台上的多个角色同时发声,得精准平衡每个声部的音量,才能让观众听清细节。”
每次巡演,江一铁和团队至少要提前一天到场调试设备,以确保各通道线路万无一失。他对剧情的熟悉程度堪称“活剧本”——“锣鼓点到哪儿,哪个角色该突出音量,早就刻在脑子里了。”
视线再次回到舞台侧方,一个不被观众注意却至关重要的岗位——字幕师曾黎。2个小时的演出,她全程坐在电脑前紧盯屏幕,手指随剧情发展而精准操作,让每一句唱词、每一段念白都恰到好处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听得清、听得懂这场川味儿十足的艺术盛宴。
屏幕上的句行,从开场到落幕的“谢谢观看”,1347行,藏着对剧情、对演员的绝对熟悉。“演员唱到哪里,字幕就得跟到哪里。”曾黎说,想做到分秒不差,就得精确卡准每个演员的“气口”——既要在唱词起时及时弹出,又要在音乐间隙悄然隐去。“演员的状态可能有细微变化,乐队的节奏也会有调整,必须全程高度集中。”
为了达到这种“高度集中”,演出前半小时不喝水,是曾黎给自己定的“铁律”。每当剧终字幕打出“谢谢观看”,曾黎总会站起身,和观众一起为演员鼓掌。“这掌声里,也有我们幕后人员的一份。”
演出前一个半小时,一级化妆师陈丽娟正专注地为苏东坡的扮演者雷云上妆。从打底、勾轮廓到定妆、细描,一套妆容需耗时近一个小时。
除了妆容,“苏东坡”的一袭袭长衫,也勾勒出人物的时代特征。“这部戏里,苏东坡的服装就有八套。”服装师张静指着后台的服装架向记者介绍,每套衣服都有特定的应用场景,暗藏着人物心境的变化。“整个剧组服装有五十多套,几百件。”不同于传统戏曲服装的繁复,《梦回东坡》的服装进行了相应改良,“古代的腰封、绦子是分开的,现在为了方便演员换装,我们把它们整合到一起,既保留古韵,又兼顾舞台实用性。”
“最快十秒就得换好一套衣服。”张静介绍,服装师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精准把控换装节奏。她要熟记每一场的“马口”——即演员上下台换装的时间节点,以及对应的服装次序。
“半台锣鼓,半台戏。”演出前一小时,乐池内,司鼓宋涛带领年轻乐手进行最后的排练、磨合。记者注意到,除了专注手中鼓点,他还时常以手势传递信息,指挥何时停、何时起,“我们的作曲李天鑫老师在音乐设计上特别讲究‘雅致’,就连我们打击乐,也得在音量、音色上反复琢磨,才能贴合苏东坡千古大文豪的气质。”
采访中,几位工作人员一直在强调“川剧是综合艺术”,乐队、灯光、舞美、演员等必须通力配合,才能呈现完美的舞台。这种“完美”,是每一次演出前排练的精益求精。省川剧院推广运营总监白中华解释:“每个剧场的大小、舞台配置都有差异,排练走台能让演员精准把握时间节点、音乐节奏等,确保将完美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一台戏的成功,靠的是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梦回东坡》艺术总监、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说,“戏比天大”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说到做到”的行动力。
在巡演的过程中,大家对苏东坡精神的理解也更加透彻。陈智林说,“苏东坡身上凝聚着川人独有的气质——坚韧不拔的信念、百折不挠的韧性。苏东坡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始终以乐观、豁达面对世界的态度,正是四川人精神特质的体现,也是我们想通过《梦回东坡》传递的精神。”
陈智林希望观众可以通过《梦回东坡》,在笑声与感动的交织中,感受“命运共同体”的温暖,用川剧艺术传递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乌鲁木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