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校长朱宝林和他的学生们
家访时,朱宝林(右)指导曲比以布填报志愿。
范晓青(中)带着朱宝林(左)走在家附近的田边。
6月27日,四川省2025年高考成绩开放查询的第3天,站在大凉山腹地雷波县黄琅镇的路边,雷波中学校长朱宝林一眼就看见,学生范晓青正愁眉紧锁地守在沿街小卖部里。
“肯定是在愁高考志愿填报的事。”朱宝林一边对同行老师说,一边向范晓青走去。
这是朱宝林被选派到雷波县进行“组团式”教育帮扶的第3年,也是他在这里参与的第169次家访。这次家访,他计划至少指导3位同学填报高考志愿,帮他们在这个夏天,收到那份期待已久的录取通知书。
对此,朱宝林很重视。他的电脑上详细记录了过去3年来,他组织和带领帮扶教师团队,深入雷波40余个村庄完成的168次家访。
很明显,在属于大凉山的第169次家访中,朱宝林想得最多的依然是孩子们的梦想和未来。
今年高考,范晓青的成绩高出本科线54分。这个不高不低的成绩,让志愿填报变得“很考手艺”。
“我对农学有兴趣,想研究种子,提高粮食产量。”坐在自家简陋的小卖部里,女孩范晓青声音不大但坚定。她的父亲坐在旁边赶紧补充道,“朱校长,填报志愿后还要再去考试吗?”
很明显,在这个家庭,填报志愿这件大事还得靠女孩自己决定。
走出小卖部,范晓青带着朱宝林走到田里。“我们家的田在半山腰。”指着烈日下的山路,范晓青慢慢地说,“从小我就要帮爸爸做农活,收成不好时,爸爸还要到处打零工。”
范晓青的妈妈在她8岁时因病离世,爸爸不仅残疾还有慢性病。高一那年,范晓青因关节结核做了手术,但即使需要拄着双拐,这个身材瘦小的姑娘也不敢停下来,因为掉队一下,就可能会掉队一生。
这就是朱宝林看重家访的原因。在他看来,只有走进这块田,才能真正理解眼前这个学生个性里的细腻和坚韧,进而明白她对农学的执着。
朱宝林将家访视为走进学生人生底色的途径。作为曾经四川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域之一,雷波在2020年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在大山之间,朱宝林遇到过太多和命运极限拉扯的青春,也让他看见了孩子们身上的那股韧劲。
今年,学生阿吉给朱宝林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曾经,朱宝林和老师们提着食用油和牛奶,爬了大半座山才来到阿吉家的小院。看到阿吉从地里满头大汗跑回家后,还要张罗弟弟妹妹的午饭,朱宝林感叹道,“在这个家里,他就是大人。”
今年高考,阿吉的成绩超出特控线48分。他告诉朱宝林,自己没有填报重点本科,而是选择了喜欢的专业,其中就有四川师范大学。“想把自己在学校得到的帮助和善意,未来回馈给别的孩子。”他说。
同样的话,学生高兴昊也说过。今年,他的高考成绩为物理类657分,这足以将他托举到更大的世界。他对朱宝林说,自己的志愿填报策略是先看城市再看专业。“我要先去见更大的世界,然后再让自己的小世界变大。”
3年前,作为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第二中学校长,朱宝林在正式报到前曾到雷波实地调研过。多年来,雷波中学最响亮的标签就是“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顶尖学府”。
但朱宝林认为,在雷波,还应该让更多孩子走进大学校园。他相信,“每多200个上本科的学生,影响的可能是上千个家庭。”
这一点,雷波中学党委书记徐华感触最深。作为土生土长的雷波人,9岁时,不会说汉语的他被校长牵着走遍了几层教学楼,才找到老师阮德英接收。那时,他就立志“希望能像阮老师那样,给山里孩子鼓励和信心。”
上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的徐华选择回到家乡站上讲台。他曾一次次将辍学的孩子拉回课堂,也见到了太多被知识改变的命运。“有个孩子被我劝回课堂,后来考上中央民族大学,最后回到雷波工作。”
因此,徐华将“组团式”帮扶在内的多方帮助,比喻为“像是有人向井下丢了绳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往上爬,直到爬出井,见到光明。”
从数据上看,2025年,雷波中学共有1287名考生参加高考,其中742名上了本科线,对比2022年,这个数据增加了237名。
这份喜报让朱宝林在办公室拍着大腿笑道,“扎根大凉山3年,值了!”
数据背后是真实的青春,彝族少年曲比以布就是这742人之一。
朱宝林对曲比以布最初的印象,是他们家为了孩子学业而“孟母三迁”。从小到大,是爷爷陪着曲比以布,把家从山上搬到靠近县城的乡里,再搬到县城。
今年,曲比以布以558分的成绩超过了特控线,即将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家访时,爷爷拉着朱宝林的手一遍遍说着谢谢,这是这位80岁彝族老人仅会的几句汉语之一。
“曲比以布背后有一个全力支持的家,他也用努力一点点推开命运的门缝。”朱宝林在家访中见证过一个个家庭的托举,只要孩子想上学,整个家庭都会支持到底。
还有学生家长在家访后写来感谢信,信中坦言,“我吃了很多没文化的亏,现在搬到县城就是为了娃儿。我们重视娃儿教育,就是不知道怎么做,只能依靠学校老师,我们会全力配合支持。”
这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雷波中学高2022级1班班主任周正兰很兴奋,今年她班上有52位同学上了本科线。她觉得这得益于宁波市象山县的组团帮扶老师们带来的教学新方法。
同时,奖学金和助学金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支持和鼓励。
3年来,朱宝林为雷波中学争取到宁波象山帮扶资金共355万元,设立了“学校教育基金”“裕民奖学金”“爱心·青蓝助学基金”等多个帮扶基金。
曲比以布拿过好几次奖学金,从200元到1000元。讲到这里,他站起来认认真真给朱宝林鞠了一躬,“谢谢您,朱校长。”
一直以来,朱宝林都将家访看作一个教育旅程,“学生有100种表达,教育就有100种对应的形式,它的本质就是点亮不同的灵魂。”
朱宝林记得痴迷打篮球的男孩小乐。曾经,小乐会为了打球逃课。但当朱宝林带着老师坐在他家客厅,告诉他喜欢篮球可以往体育特长生努力时,“孩子明显被触动了,他没想到大家这么关心他,他的梦想也被点燃了。”
慢慢的,再传来的关于小乐的消息都是好消息。学习认真了,知道努力了,今年走体育特长生,上本科线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用真心换真心的过程。
每次家访,朱宝林都要带上食用油和牛奶作为礼物,这是他在走访后发现对当地家庭最实用的物品。他从地里、猪圈里、灶台边等各种场景叫回过学生;也遇到过需要学生在他和不懂汉语的家长之间做翻译;在一次为学生送上羽绒服后,一位孩子走到他面前深深鞠躬,“那真就是发自内心的感谢。”
当然,从雷波中学毕业的学生也没断了和朱宝林的联系。
在结束了白天的家访后,晚上回到办公室,朱宝林点开手机。视频那头是去年考入复旦大学的学生张拉格。男生兴奋分享着自己在暑假兼职开始前的旅程,去了北京、西安,见到了教科书上的故宫和兵马俑。
“大学里都是优秀的同龄人,但我也很努力。”这是个内心强大的男孩,高中时家里有了变故,他最初倔强拒绝学校的帮助。但包括朱宝林在内的领导和老师都告诉他,“现在帮助你,以后你去帮更多人。”
从雷波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的冯涵则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概括自己的感受。“高中那几年,让我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冯涵总觉得,天地广阔,和这位校长的重逢可能就在某个时刻。
7月10日,浙江省赴四川省东西部协作工作组、四川省教育厅在成都召开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总结交流会,这意味着首轮帮扶进入收官,新一轮帮扶又将开启。
即将回家的朱宝林觉得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些孩子去到大学校园,去到更美好的未来。”离开前,朱宝林和每个送别的学生都约定,“我们会重逢在未来的任何时刻,任何地方。”
(应受访者要求,阿吉、小乐为化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罗石芊李佳雨
凉山雷波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