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作文课 41-
A14 作文课 41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4作文课 41
  • ·包饺子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包饺子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六年级五班黄之辰

  腊月二十八的清晨,厨房里传来“咚咚”的剁馅声。姥姥系着那条洗得发白的围裙,手腕上贴着风湿膏药,却依然麻利地将五花肉剁成细腻的肉糜。我踮着脚凑过去,她笑着说:“快来包饺子了!”说完,用沾满面粉的手点点我的鼻尖,那熟悉的清香顿时唤醒了所有关于过年的记忆。
  和面是个需要耐心的活计。姥姥先在搪瓷盆里倒上雪白的面粉,中间挖出一个小坑,温水顺着筷子缓缓流入。她的手掌在面粉中画着圈,时而按压,时而揉搓,渐渐揉成光滑的面团。醒面时,我们给面团盖上湿布,像照顾熟睡的婴儿。面团在温暖的厨房里慢慢发酵,散发出淡淡的麦香,那香气让人想起金黄的麦浪。
  调馅最讲究。姥姥把剁好的肉馅放进大碗里,加入香油、生抽、鸡蛋和切碎的白菜。筷子在碗里灵巧地画着“8”字,馅料渐渐变得黏稠发亮。她总要尝一尝咸淡,然后神秘地再加一点什么调料,香气顿时扑鼻而来。
  包饺子时最热闹。妈妈擀(gǎn)皮的手艺最好,擀面杖在她手里像有了生命,手腕一转,面皮就旋转着摊开,圆得像十五的月亮。姥姥包饺子的动作最麻利,三指一捏就是一个漂亮的月牙饺,褶子均匀得像梳子梳过一样。
  我包的饺子总是歪歪扭扭,有的馅太多撑破了皮,有的又瘪得像没吃饱。姥姥却不嫌弃,手把手教我:“拇指压住,食指往前推……”慢慢的,我的饺子也能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只不过不太好看。姥姥却说:“自己包的饺子最好吃!”
  爸爸煮饺子时,白白胖胖的饺子在沸水中翻滚。出锅时热气腾腾,咬一口,汤汁在嘴里迸发,肉香混着白菜的清甜。姥姥看着我烫得直哈气的样子,笑得眼睛眯成了月牙。
  包饺子的时光,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团圆的温暖。听老师讲过,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用面皮包裹一些祛寒的药材制成,取名“娇耳”,避免病人耳朵
上生冻疮,后演变为冬至和春节食用的美食,兼具纪念与御寒意义。 每一个饺子,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包裹着浓浓的爱意、深藏着最珍贵的年味。那些沾满面粉的欢声笑语,才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春节味道。

评语


  《包饺子》是一篇学生记叙文的好作品。作者以“包饺子”为文化载体,构建起三代同堂的温暖图景,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叙事功力与文化自觉。文章亮点纷呈:其一,细节刻画精微入妙,从“洗得发白的围裙”到“面粉点鼻尖”,每个意象都承载着情感重量;其二,修辞手法运用得当,通感、拟人、比喻等手法信手拈来,使日常劳作焕发诗意;其三,文化立意高远,将家庭记忆与“娇耳”传说巧妙勾连,完成从生活场景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指导教师: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