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直击川陕甘三省联合巡护大熊猫国家公园行动
5月21日,巡护队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拍到活体野生大熊猫。(视频截图)
巡护队员追踪大熊猫足迹时,镜头记录下珍贵画面:野生大熊猫攀爬上树、黑熊抓痕深嵌树干……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第九次川陕甘三省联合巡护大熊猫国家公园行动正式启动。来自四川、陕西、甘肃的联合巡护队,兵分10组,对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陕西宁强青木川镇,甘肃陇南市武都区裕河镇等多地所辖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展跨省巡护。5月2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提前跟随第二组巡护队,从九寨沟勿角镇翻越黄土梁,直击巡护现场。
5月21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九寨沟县的勿角镇,山的另一侧就是绵阳市平武县。随着黄土梁隧洞投入使用,曾经的盘山公路已被封闭禁止通行。“人类活动痕迹少了,野生动物的活动空间更大。黄土梁的山顶,就是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陕西省汉中市的分水岭。”平武县公安局白马派出所所长韩代明介绍。
从勿角镇进入盘山公路,由于海拔攀升,山上的树木开始变得稀少,山顶上只剩下一簇簇高山杜鹃,顶着寒风露出花苞。“这里海拔3300多米,气温和山下相差很大。”韩代明说,绵阳城区的气温是35℃,而这里只有5℃左右。
平武、九寨沟、白水江的12名巡护队员背着给养,沿着山顶的小路前行,不时查看路边的草丛是否有野生动物的痕迹。在他们的背包里,有为保持体力而准备的黄瓜、苹果、牛肉,领队的包里还有一部卫星电话。巡护队员说,山上没有信号,遇到危险时,这部卫星电话能救命。为体验他们的巡护难度,记者跟随其后,但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
山顶上植被稀少,巡护队决定选择从黄土梁的二道坪上山。从这里翻过去,穿越黄土梁,就能到达白水江白马河保护区。记者注意到,随着海拔降低,山坡上有了杂树、乔木。到了二道坪位置,山边上还长出了大熊猫喜欢的缺苞箭竹。
到达二道坪,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汇聚成小溪,小溪两侧的树枝已长出了新芽。藤蔓植物攀爬在杂树上,遮挡了各种植物的原始面貌。
“这里有箭竹!”来自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巡护队员康泽沼发现了隐藏在藤蔓植物后面的缺苞箭竹。康泽沼说,箭竹是大熊猫主要的食物,需要叶子嫩绿。但从查看情况来看,缺苞箭竹还没有长出新叶子,可能是气温还没有起来。
和康泽沼一起巡护的冯一帆来自九寨沟保护区,他是第二次参加三省联合巡护大熊猫国家公园行动。“我上次是2021年,参加联合巡护的次数确实少,这次参加联合巡护,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好大熊猫的生存空间。”冯一帆说。
冯一帆介绍,这次联合巡护共两天时间,他们先从王朗巡护到九寨沟的勿角镇。经过一晚的休整后,再从二道坪巡护到汉中市的白水江。“我们20日早上从王朗出发,经过5个小时的林间穿越后,抵达九寨沟的勿角镇。”冯一帆说,他们这次巡护,主要是沿途查看是否有人偷猎,是否安放有捕猎套,以及大熊猫、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
短短的7公里山路,巡护队员走了5个多小时。“路不长,但山上的路很陡,看着只有100米左右,往往要攀爬半个小时。”冯一帆说,路途虽然艰险,但收获了快乐。在巡护到勿角的路上,他们收集到大熊猫的粪便,还在王朗东沟区拍到了黑熊拍击树木留下的抓痕。
从二道坪下山,手机有了信号,大家才看到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传出拍到活体野生大熊猫的好消息。5月21日上午8时30分,巡护队员罗春平、周华龙巡护至竹根岔区域时,发现前方50米的位置有一只野生亚成体大熊猫栖于树枝上。两名巡护员随后蹲守观察,并用手机记录下大熊猫姿态悠闲的全过程。大熊猫攀爬上树后,还站在树枝上排便,并多次停留打哈欠。“随后沿山体行至巡护公路旁,短暂停留后离开。”罗春平说。
白马派出所所长韩代明每个月都会上山巡护一次。“我们派出所和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上山,由4至5人组成。”韩代明说,在重点时段,比如挖虫草的时段,他们还会加大巡逻次数。
韩代明说,每次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巡山,不但能看到大熊猫的粪便,还能看到小麂、豹猫、果子狸等动物的活动轨迹。他相信,通过不间断地巡护、守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将会是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
5月12日,作为第九次川陕甘三省跨区域联合巡护活动主办方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向平武县公安局白马派出所发出巡护邀请函。“我们受邀参加这次联合跨区域巡护活动,有利于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韩代明说,这种跨省的联合巡护每年开展两次,一般是在5月、10月,参与单位有30家左右,巡护人员一般控制在150人左右。
据悉,跨区域联合巡护大熊猫国家公园,一方面能将各保护单位平时很难走到的边界区域作为巡护重点,将这些重点、难点、死角地方的人为干扰摸清楚,采取针对性保护行动。另一方面能扩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与影响力,促进社区村民和公众共同参与保护。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周洪攀王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