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西南地区首次 12只“川籍”朱鹮野化放飞大自然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西南地区首次 12只“川籍”朱鹮野化放飞大自然

进行野化训练中的朱鹮。图据川观新闻

5月22日,市民在沐川县湿地公园观看朱鹮野化放飞。杨涛摄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在乐山市沐川县湿地公园,12只朱鹮展开粉羽白翅,昂首奔向天际。“太美了。”现场,不少前来观看的市民赞叹道。
  这是西南地区首次成功实施朱鹮野化放飞,将填补这一物种在四川野生种群分布的空白,标志着四川在珍稀濒危鸟类保护中迈出关键一步。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东方宝石”“鸟中大熊猫”,是低海拔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更是环境质量的“活体监测仪”。
  朱鹮的活动规律分成游荡期、越冬期、繁殖期3个时期,此时正值游荡期。过了9月,它们将相互聚集,寻找恋爱对象,在繁殖期组建家庭,繁育下一代。

梦想成真
四川首次野化放飞12只朱鹮

  5月21日下午,作为科研的主要负责人,杨海琼对朱鹮进行了最后检查。“我们17日为每只朱鹮佩戴了追踪器。”
  22日上午7点半,杨海琼和同事们将12只朱鹮装入放飞箱,运送至放飞点。放飞笼打开后,朱鹮探出脑袋,随后展翅飞向远方。这一刻,杨海琼等待了近10年。相比不舍,他和同事们更多的是兴奋。
  “我们大约从10年前开始准备四川朱鹮人工繁育保护,最终目的是让它回归野外,现在目标终于实现了。”杨海琼说,这次放飞对他和同事们而言意义重大。
  2016年,来自河南、浙江以及陕西等地的50只粉羽朱鹮抵达四川,落户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朱鹮驯养繁殖基地,繁衍生息。
  2019年,沐川启动“沐川县朱鹮迁地保护暨野化放飞”项目,成立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并从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引入朱鹮种源40只。杨海琼也跟随朱鹮们从峨眉山来到沐川。
  经过近6年的发展,沐川朱鹮繁育中心的朱鹮人工种群数量增至83只,种群规模已具备在稳定人工种群遗传结构的基础上,分批次放飞野化培训个体,创建野生种群的基本条件。
  经缜密筹备后,5月22日,放飞计划最终得以成功执行。

野化培训
剩余16只或于9月上旬放飞

  由于人工繁育的朱鹮长期生活在人工饲养环境下,野外生存能力较弱,因此放飞前需对其进行野化培训,增加放飞野化的存活率。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负责人刘川介绍,从2022年开始,中心分两期开展了朱鹮野化培训工作:2022年至2023年,完成了朱鹮自然繁育一期野化培训;2024年,中心修建了3000余平方米仿朱鹮野外栖息环境的野化培训笼舍,并从当年9月开始二期野化培训,重点训练朱鹮的野外生存技能,如觅食能力、飞行能力、躲避天敌能力等。
  让杨海琼印象深刻的是,在做树栖能力训练时,花费了不少功夫,特别是改变人工繁育朱鹮在低处栖息的习惯。“进入新环境之初,朱鹮仍习惯于选择在人工搭建的架子上休息、夜宿。”他说,对于生存在野外的朱鹮,夜宿高处躲避天敌等十分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经过两个月的调整,通过减少人工栖杠的数量和场地改造等,最终实现了所有朱鹮都能飞到高处的树梢上栖息。
  时至今日,28只朱鹮的二期野化培训均已完成,其飞行能力、觅食能力、警戒能力等指标均达到了放飞野外的要求。如一切顺利,完成野化培训的剩余第二批16只朱鹮将在9月上旬完成放飞。

持续追踪
观察跟进朱鹮野外行为

  眼看着朱鹮飞向更远处,杨海琼的心中难免忐忑不安。“外面有很多不确定性,担心朱鹮是否能适应,所以后续会持续开展监测工作。”他说,目前研究人员可通过朱鹮佩戴的追踪器搜集其位置信息。
  根据信息,研究人员将前往现场观察朱鹮行为。“比如它的活动情况、夜宿情况、采食情况,到了繁殖期是否能正常参加繁殖等,通过对这些行为的观察,评估朱鹮在野外的生存状况。”杨海琼说,一旦发现朱鹮在野外生存出现问题,比如受伤、体弱或难以捕食等,将会进行人为救护。
  对于人工繁殖的朱鹮而言,野外生存面临的巨大挑战是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比如浅滩、深水、池塘、稻田以及干旱地等,每个地方具有不同的觅食类别和觅食地。
  野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让杨海琼和同事们感到担心,但从国内其他地区开展的朱鹮野化放飞成功经验来看,持续开展朱鹮野化放飞,是野外种群得以成功建立的关键。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朱鹮档案


  朱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古称朱鹭、红朱鹭,系东亚特有种。因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民间把它视作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朱鹮为雄雌同形同色的鸟类,成鸟全身羽色以白色为基调,但上下体的羽干以及飞羽略沾淡淡的粉红色,腿绯红。作为长寿鸟类,朱鹮两岁性成熟就能成功繁殖后代。
  1981年,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洋县被发现,由此开启了中国拯救这一物种的行动。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从7只恢复至1万余只,其受威胁等级从“极危”下调至“濒危”。

四川朱鹮种群复兴记


  2016年
  四川启动朱鹮人工迁地保护,从陕西、浙江、河南引入50只种源,落户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朱鹮驯养繁殖基地。
  2019年
  乐山市沐川县启动“沐川县朱鹮迁地保护暨野化放飞”项目,成立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并从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引入朱鹮种源40只。
  2022年至2023年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完成了朱鹮自然繁育一期野化培训。
  2024年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修建了3000余平方米仿朱鹮野外栖息环境的野化培训笼舍,并从当年9月开始二期野化培训,重点训练朱鹮的野外生存技能,如觅食能力、飞行能力、躲避天敌能力等。
  2025年5月22日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迎来历史性时刻——首批12只亚成体朱鹮放飞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