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惟妙惟肖的糖艺作品。
张博和他的糖艺作品。
头骨、脊椎、肾脏、毛细血管、鱼鳔、肝脏、气管、鱼鳃……20多个生理结构,在27岁小伙张博手中像积木一样,拼凑成一条栩栩如生的鲈鱼,而这一切,都是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糖完成的。在网上,张博给自己取名“糖伯虎”,因为创作太过逼真,他也被网友们称为“糖艺造物主”。
“这是我创新的3D雕刻法,和传统糖艺追求表面像不同,我更注重还原内部构造。”张博说,为此他自学生物、解剖、雕塑、美术等知识,只为让作品由内而外更逼真。
张博是如何走上糖艺之路,又是如何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糖艺创新,为古老技艺注入年轻基因,吸引千万人关注的?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张博告诉记者,他14岁就和糖艺结缘。“记得和家人一起吃饭,看见酒店糖艺师傅做了一朵月季花。当时在我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的花瓣拉得那么薄那么好看,对我而言很震撼。”张博说。
自那以后,张博迷恋上了糖艺,但当时家人觉得他还小,不能“不务正业”,因此他只能偷偷学习。后来随着了解的深入,张博已不满足于自学,他从网上了解到几位技艺精湛的老糖艺师在收徒,多方考虑下,他瞒着家人攒钱买了去云南昆明的火车票。“坐了35小时火车,到昆明才敢告诉家人。”张博说。
张博回忆,刚开始学习时,最大的挑战是高温,之前看别人能轻松拉出花瓣,但自己却因糖的高温,把糖拿住都成问题。“糖温高达190℃,我常被烫得满手水泡,但只能靠经验适应。”张博说,“很多人看到我们戴着手套操作,其实手套的主要功能不是隔热,而是防止手出汗影响作品。”
学成归来后,张博一直在酒店做职业糖艺师,为婚宴、寿宴等场合做糖艺主题装饰。“那段时间,更多是做重复的工作,就像做命题作文,做久了总感觉按捺不住自己‘蠢蠢欲动’的心。很多创作想法也没办法实现。”张博说,2018年,他成立个人工作室,转型自由创作与教学。
随着创作的深入,张博想让更多作品被大家看到。2020年,他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糖艺制作视频。一开始他做的都是“雕龙画凤”这类工艺复杂的传统作品,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直到有一天,他在机缘巧合下,用练习剩下的金色糖制作了黄金苹果,吸引数百万网友关注。“当时觉得之前的作品千篇一律,应该从创作形式上进行比较大的改变。于是我就用平时调金色物品时剩下的糖,做了黄金苹果,它的制作工艺实际上是很简单很基础的。”张博说,“但可能就是因为从最基础的工艺开始创新,把苹果和金砂糖等元素相结合,反而让大家觉得有意思、接地气。”
随后,掌握“流量密码”的张博又相继推出了黄金香蕉、玉米等20多个“黄金系列”作品,每个都受到大家的关注。“这让我认识到,糖艺创新还是要从人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精雕细琢虽然是高超工艺的体现,但也可能曲高和寡。如果能把人们常见的事物通过创新做出高超工艺水平,可能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张博说。
把人们常见的事物做出新意,带着这样的想法,张博开始由外而内,研究事物内部的构造。
“之前我们一直是做好大体形状,追求表面的逼真,没往更深层次去挖掘。通过之前做黄金苹果,我认为可以做更多形式上的尝试,于是做了一个鸡翅。我把其中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神经等内部构造记录下来,创新3D雕刻方式,得到大家的喜爱。”张博说。
张博介绍,因为有内部构造支撑外形,糖艺作品更加逼真,也算一种更加科学的创作方式。为了让作品更真实,他付出的精力成倍增加。“相比以前一个作品制作一两天,现在制作3D作品花的时间增加了3到5倍,因为要提前研究内部构造,每做一个器官或者局部构造就相当于以前制作一个小作品的时间了。”张博说。在蛇年,他做了一条眼镜蛇放在客厅,因为太逼真,有一天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张博说,在3D糖艺创作中,不仅要精通传统的糖艺技法,还要学习雕塑、美术、雕刻以及生物医学等相关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创作边界。在张博的视频评论区中,很多网友开玩笑说:“哪吒重塑肉身没找你真可惜。”目前,张博正在创作“糖艺哪吒”,计划以莲藕元素重构哪吒的骨骼与器官,兼顾神话与设定细节。张博介绍:“目前收集的参考图片已有几千张了,我宁可错过这段时间哪吒的热点,也要打磨出满意的作品。”
如今,张博家人的态度也从反对转变为支持,曾反对儿子学艺的父母,如今常在他的视频下默默送上“小花”表情。“父母已经认可这是份值得奋斗的事业。”张博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陈彦霏实习生何淑蔓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