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斜风万灶烟,数声柔橹夕阳天。”江西景德镇的风光总是令人沉醉。在这雨沉沉湿苔痕的江南烟雨天,古老的小城也被镌刻上了青花瓷的印记。
瓷身的洁白如贯穿整座城的昌江般清澈,黛青则是雨后的苍苍,而那青花,则是城中沾染水墨的牡丹。
顺着昌江往上,是一处小镇。如烟如梦的建筑让我驻足。熏墨青石板,粉石白马头墙,墙上斑驳的痕迹是岁月留下的年轮。淡雅的绣娘,栗色的纺车,浅亮的银针,织出了满满的清梦。在小镇中,一窑一窑的青花瓷正酝酿着雨后的靛(diàn)蓝。
轻推开 一扇木门,房中的老师傅们对我这样的访客见惯不怪。他们手中,美的雏形正在奠定。制坯似乎不太难,他们用覆满薄茧的手轻揉圈土,制着一批又一批的青花瓷,绘制淡雅空灵的青花。随着陶坯的制成,老师傅们便开始绘制。“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柔顺的笔间在瓷坯上晕染出了这一方被青花瓷吻过的天缥色天地。
时间在指缝中流逝,上一批青花瓷早已在瓷窑等待。开窑是我从未见过的。窑门打开之后,施釉后的青花瓷脱胎换骨,黛青色的黑痕,纯洁清澈的皎白……是宁静、是致远、是传承。绀(gàn)青的淡雅,墨绿的玲珑,粉白的素美,东方美学尽在于此。娉婷诗意的小镇,柔洁完美的青花瓷在此刻传承。
青花瓷,珐琅彩,釉里红。一窑一窑的青花瓷沾染了水墨之韵。“文化是生命的花朵。”在景德镇中,总有一批人,无论是老人、年轻人,都与我共同热爱着这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走出小镇,我的目光凝聚于昌江,这如瓷身般清澈洁白的江水,倒映着远处的绵绵青山,似是一幅古朴水墨画。
本文以青花瓷为线索,描绘了景德镇的江南风韵与制瓷工艺,语言清丽典雅,充满诗画意境。作者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如将瓷身比作昌江、青花比作水墨牡丹,使静态的瓷器具有流动的美感。行文中既有传统诗词的引用,又有现代歌词的化用,古今交融,展现文化传承的生机。结构上,从小镇风光→制瓷工艺→开窑盛景→文化传承,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结尾以昌江倒映青山作结,呼应开篇,使全文如一幅水墨长卷,余韵悠长。若能在人物描写上稍加深入,如老师傅的神态、动作细节等,或对青花瓷的文化意义稍作引申,文章将更具深度。整体而言,这是一篇文笔优美、意境深远的佳作,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细腻感知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