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逐光而行,我的科研课题从未结题
  • ·隔一两年我会回资中工作站看看
  • ·“90后”院士也很“潮”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匡廷云:

隔一两年我会回资中工作站看看

匡廷云院士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受访者供图

  “大家经常说我是个‘追光者’,主要我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同时,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一个亚细胞的场所,所以我也被称作‘叶绿体奶奶’。”7月22日,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理学家匡廷云。
  记者:作为资中人,您埋头科研的同时也心系家乡发展,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匡廷云:我现在不经常回四川了,但之前在资中建立了一个工作站{匡廷云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提高资中血橙光合作用利用效率及降低氧气消耗量,获得品质更优良的新品种。2023年,这个工作站升级为省级院士工作站,隔一两年我会回去看一看。
  记者:您一直被外界称为“叶绿体奶奶”,这是为何?
  匡廷云:大家经常说我是个“追光者”,主要我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光合作用实际上是绿色植物一个特有的功能,也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能量和物质转换过程,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实际上,不管是陆地上的绿色植物,或者是海洋里的光合生物藻类,它们都要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和藻类等真核自养生物细胞中专业化亚单元的细胞器,其主要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说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一个亚细胞的场所,这就是为什么把我称作“叶绿体奶奶”的原因。
  记者:听说您早在60年前就开始做科普工作了,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匡廷云:那时我刚从苏联回来,需要在北京中关村的幼儿园去进行科普讲座。当时就让植物类、动物类(研究)的老师去讲,动物方面,选了中国现代鸟类学奠基人郑作新先生,植物方面就由我去讲光合作用。郑作新先生的助手提了几十个鸟笼子,每一个鸟笼子一只鸟,然后告诉小朋友什么是害鸟,什么是益鸟。小朋友可感兴趣了。对于小朋友晦涩难懂的光合怎么讲?于是,我让绘画师画上一张墙那么大面积的彩图,图上有太阳,有森林,有麦田,有果园,下方画了两群小朋友,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正式开讲。这就是我最早的“科普育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见习记者 何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