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举行
5月29日,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在绵阳举行。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科技创新是绵阳的城市基因。5月29日,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举行。
省委常委、绵阳市委书记曹立军出席大会并讲话,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强为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作主旨演讲,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莫俊出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党委书记赵春江发布《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报告与榜单》,中国工程院院士、绵阳市科协主席范国滨发布绵阳市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十大创新产品”“十大创新企业”,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莫则尧,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辉、吴强分别为获评单位授牌。
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晓松发布了《绵阳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绵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全国城市前列,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排名第17位、两年提升24位,是全国进位最快的城市,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2023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38.73亿元,在全国GDP百强城市榜排名两年来提升15位至第77位。
王晓松介绍,绵阳加快打造创新平台,重组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涪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2023年新增国省级创新平台22个、总数超220家。可控核聚变等颠覆性技术研究实力领跑全国。2023年获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入选“四川十大科学进展”1项,累计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21项,已成为我国战略科技力量集中的代表性城市之一。
高效运营“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通过“云端”链接全球科研院所、企业的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截至2023年入驻知名高校26所、顶尖创新创业团队29个,与绵阳合作项目累计超200项,“买全球、卖全球”的科技创新大市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为了让供需两端精准对接,深入实施“科技助理”制度,累计遴选89名科技助理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院所、高校技术供给有效对接,促成氮化硅陶瓷基板技术等46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亿元、连续两年“翻番”式增长。隔离器、环行器等“绵阳造”产品护航“神舟”“嫦娥”“天宫一号”等大国重器,高速背板连接器、宽频带同轴探针等一批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四足仿生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创新产品研制成功,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产品首次远销海外。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案例”。
2023年,绵阳新增院士两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3.2万名、增长近60%,专业技术人才规模达26.9万名,3人入选“四川十大科技创新领域年度人物”。启动建设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高水平运营四川首家国有人才集团。以创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牵引,建成川渝首家科技银行,存贷款规模近80亿元;打造科创基金集聚区,管理基金39只、规模超300亿元;建设沪深北交易所绵阳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积极构建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深入实施科技企业雁阵培育行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38家、两年净增314家,国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44家、两年净增1291余家,新增瞪羚企业3家、达21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达35家,总数均为全省第二位。
会上发布了绵阳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工作报告、机器人产品;科技日报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与绵阳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