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实现全人工繁殖
李华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华清楚记得,他从无人区带回第一批川陕哲罗鲑受精卵,是在2016年4月1日。同事反复在电话里跟他确认:“今天是愚人节,你不要跟我开玩笑哟!”
自2006年开始“追”川陕哲罗鲑,18年的时间,李华一直在跟它们打交道。今年,当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终于实现全人工繁殖后,李华长舒了一口气:“这真不是一个玩笑。”
李华大学学的是水产养殖,2004年7月参加工作进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他进入所里的第一件事不是养鱼,而是找鱼。
在找鱼的过程中,有一个村民告诉李华,自己手里有一条“猫鱼”,让李华去看看。村民口中的“猫鱼”就是川陕哲罗鲑,那是李华第一次看到它。恰好,该水产研究所有了一个机会,要进行川陕哲罗鲑的繁育和保护工作,李华也因此加入了这个团队。
李华从2007年开始参与调查工作,从川陕哲罗鲑曾经出现的地方找起。他和同事从大渡河逆流而上,亲自下河捕捞、询问沿江渔民、翻看渔获物……最初几年,李华几乎成了一个渔民,但却始终没有收获,连川陕哲罗鲑的影子都没看到。
直到2009年,李华和同事开始陆续见到被误捕的川陕哲罗鲑活体,但个头都不大,在1斤以内。他们走过很多可能会有川陕哲罗鲑的地方,用李华的话来说,“车能到的地方,我们肯定走过,但有些地方车都到不了,我们还得下来走路。”
经过多年的调查和踩点,李华几乎走遍了大渡河的两岸,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找到川陕哲罗鲑的产卵场——除了他首次见到川陕哲罗鲑的那个村子上游十公里的地方。
那是一片处女地,是完全没有信号的无人区。
2016年开春,李华和同事们一起进入了那片从未踏足过的无人区。那片区域的海拔大概3500多米,营地旁就是雪线,积雪有小腿深。
在那里,他们第一次网捕到一条雄性和两条雌性川陕哲罗鲑亲鱼,均活力满满。于是技术人员就在附近江边搭建了一个临时“产房”,最终成功取得第一批受精卵,并将这批受精卵带回了孵化基地。
那一年,野生川陕哲罗鲑在人工条件下成功产下后代并存活,成为了川陕哲罗鲑“子一代”的开始元年。
有了“子一代”,如何利用这些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的川陕哲罗鲑进行下一阶段的全人工繁殖,成为了李华和同事们工作的重点。
川陕哲罗鲑和大多数冷水鱼类一样,幼鱼生长速度缓慢,雌鱼和雄鱼分别至少需要5年及4年的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不论是养殖过程中幼鱼、成鱼的死亡,还是性成熟个体繁殖不成功、不顺利,都会延长研究周期。
经过长达8年的时间,2024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桂建芳的见证下,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成果验收通过。这是川陕哲罗鲑保护的一个里程碑式标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谭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