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宽窄巷-
A14宽窄巷
  • ·穿越3000年,探看殷商人的生活图景
  • ·南京发现六朝梁代御道、国门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穿越3000年,探看殷商人的生活图景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司母辛”铜鼎(左上)、“亚长”铜觥(右上)、“亚长”牛尊(左下)、“亚长”铜钺。

  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2月26日正式开馆,这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首次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首次展示。
  聚焦“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展览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从商代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多个角度,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呈现商文明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大邑商”,以青铜为礼器,以文字为记载,创就灿若群星的文明。当时的人们食何物?衣何制?行何事?一起到新开放的殷墟博物馆,找寻答案。

食材丰富无酒不欢

  额头宽平、浓眉深目、面颧突出、鼻宽凸起,在殷墟博物馆二楼伟大的商文明展厅,一枚只有核桃般大小的陶制人头,“刻画”出三千多年前殷商人的模样。
  对于殷商人来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家养的、野生的……他们的胃大多能消化,甚至已经能够熟练使用多种调料,以达五味调和之效。
  从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来看,商代晚期形成了以粟、黍、稻、大豆、小麦为主的农作物结构,牛、马、羊、猪、狗、鸡等牲畜家禽也皆齐备。丰富的农作物品种与科学的畜牧业生产体系,为殷商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殷墟郭家庄M160墓葬中,就曾发现一件铜提梁鼎,出土时盖与器口因锈蚀粘连得十分紧密,鼎内盛有尚未完全腐烂的猪肉、肉皮及肋骨。这被烹制过的“红烧肉”,也反映出商代人以火热食的习惯。
  “酿酒技术在商代也十分成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岳占伟介绍,商代的酒可分酒、醴酒、鬯(chàng)酒、果酒、药酒等类别,且几乎人人饮酒、事事用酒。商酒的文化和习俗,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都产生深远影响。
  出土于殷墟王陵区M1400大墓的陶㼽是当时沐浴的清洁用具,呈圆饼状,表面微凸,布满绳纹或方格纹。如果不亲眼看到这件古代的“搓澡神器”,你一定想象不到商王也热衷泡澡解压。

物阜民丰百工兴盛

  在殷墟博物馆,有一处极易被忽视的角落。面积不大的窖藏坑复原模型里,层层叠叠摞满了铅锭。
  这些铅锭出土于刘家庄北地H25窖藏坑,出土时共293块,总重3404千克。商代晚期青铜业鼎盛可见一斑。
  岳占伟说,除了青铜文明,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业门类也相当齐全,纺织业在夏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丝织、麻织为主,并具备有提花工艺的织机。“大邑商”内形成了以宫庙区为中心的中部、东部、南部及西部四大“手工业区”,实证甲骨文中“百工”的记载。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这座建立在工贸之上的赫赫都邑,尽显大国气派。“殷墟前后时期的都邑都发现了城墙,唯独殷墟,大都无城。”岳占伟说,殷商时期思想开放、国力强大,不设城墙反倒有助于经济、文化交流往来。外来的青铜冶炼、马车技术,在殷商人的智慧下,迅速为其所用,绽放异彩。

崇尚祖先重视军事

  “殷商人崇尚祖先。”岳占伟说。首次亮相的“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就记录了王室之胄“子”祭祀在内的生活日常。
  岳占伟说,殷商人已初步具备知己知彼、止戈为武的军事思想,甲骨文曾记载妇好与商王武丁攻打敌方的一场漂亮伏击战。
  殷墟博物馆副馆长赵清荣介绍,田猎是商代操练兵马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片刻辞牛骨生动记录了三千多年前商王外出打猎时的遭遇。
  赵清荣说,三千年前这座神秘都邑的方方面面都令人神往,意想不到的大邑商,等待大家到殷墟实地探看。
  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