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永东火龙”在铁水银花中起舞
  • ·探访地标建筑所用钢结构的诞生地
  • ·夹江万亩生态低碳茶园第一锅春茶开采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永东火龙”在铁水银花中起舞

内江市东兴区永兴镇的这项非遗表演已有400余年历史

火龙在铁花中穿梭。兰自涛 摄

  舀起滚烫的铁水往上一抛,下落时被木板击中的刹那间,铁花绽放,犹如璀璨的烟火。一条9人舞动的“火龙”在铁花中穿梭,追随龙珠,上下翻腾。2月13日晚,内江市东兴区永兴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东火龙”再次起舞,吸引了众多周边群众和游客观看。
  “永东火龙”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时上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

69岁非遗传承人举龙头
在“铁水流星”中舞动穿梭

  当天晚上7点30分,一阵阵锣鼓声中,“永东火龙”正式开演。
  打火流星的技师走在最前面开路,两只由木炭烧得火红的铁丝笼子,在空中翻滚,像两个大火球,在场坝翻滚一大圈,人们迅速让开场地。
  69岁的廖正贵身着红衣,手持龙头,在龙滚珠的逗引下,带领着九节长龙高低起伏,蜿蜒前行。他是“永东火龙”非遗传承人,身后舞龙的队友大多是他的徒弟,平均年龄40多岁。
  龙头前方,刘元明左手举着竹筒做的火把,腰间别着装满松烟的小桶,只见他抓一把松烟往上一抛,松烟变成火星转瞬即逝,就像龙在吐火。10分钟后,舞龙队从永兴镇政府走到永兴小学,此时操场上、教学楼里站满了观众。当铁水准备就绪后,表演迎来了最精彩的时刻。烧铁水的手艺人舀起一勺铁水抛向空中,快落地时,另一人用木板用力一击,铁水瞬间在空中炸开,金花洒向翻滚的龙身和场坝。众人见状,连忙往后一 退,很快又往前一涌,现场锣鼓声、烟火声和惊喜声响成一片。舞龙队员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在火星四溅的场地,变换不同的舞龙招式,引得观众连连叫好。

舞龙源自庙会传统节目
除了表演还走街串巷送祝福

  舞了一会儿龙头,廖正贵将龙脚棒交接给了徒弟。“我大概在12岁开始舞龙,18岁舞龙头,坚持到了现在。”说起“永东火龙”的历史,廖正贵最有发言权。永兴镇原为永东乡,曾经这里宫殿、庙宇众多,香客不断,为吸引更多的香客前来参拜,各寺庙的住持便联合举办各种庙会,有高跷、秧歌、龙灯、狮灯、牛灯、川剧坐唱等各种表演,其中耍龙灯最受欢迎。
  “火龙”顾名思义是指会喷火的龙,表演时空中飞溅起熔化后的铁水,如天女散花,璀璨夺目,惊险刺激。廖正贵说,打铁花很有讲究,铁水烧老了打不开,嫩了打不起,就像炒菜一样,要掌握好火候。舞龙队除了表演,还会走街串巷给群众拜年,送去节日的美好祝愿。

大四学生接替父亲舞龙
“北漂”游子带着儿子观看

  今年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二,舞龙队受邀到内江城区表演,观看者众多,听着人群中传来“舞得好”的赞美,大家伙高兴极了。和所有的传统非遗一样,“永东火龙”依然面临着传承的难题。虽然喜欢舞龙的后辈有很多,但问题是,仅仅培训半个月就上场的新人技艺还是远不如老一辈,有些高难度动作也面临失传。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龙二代”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加入了舞龙队伍,22岁的肖腾跃就是其中之一,他正在西安交大读大四。他的父亲是舞龙队员,前两年伤到脚后不能再参与。今年放假回家,他主动接过父亲的接力棒,通过培训成为了舞龙队员。他表示,只要时间允许,以后过年回家都要舞龙,希望将家乡的非遗传承下去。
  看着天空中烟花绚烂,地上“火龙”舞动、铁水银花,在北京工作的邓期洪感受到了家乡的年味。他特意带着儿子来观看表演,希望孩子能更深入地了解家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