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市井位于成都锦江区川师北门附近,离我居住的地方很近,从小区到东门市井步行差不多20分钟左右,因此我常常到此处闲逛。或许还因这里有李劼人的故居“菱窠”,亦或许喜欢那种老成都的味道,吸引着我一次又一次前往。
走进东门市井,沿着铺着青石板路面的巷子进去,目之所及是灰砖青瓦的川西民居建筑,公馆建筑群、下沉集市广场、老式茶铺、凉亭水榭等。街区内的“菜市坝”“天回镇”“邓幺姑”等名字都出自李劼人先生的著名小说《死水微澜》。除了小说里特色鲜明的名字,还有重现旧时赶集场景的浮雕艺术墙,篾匠、补锅匠、捡瓦匠等曾经存在于街头巷尾的民间匠人,再度出现在东门市井的场景中,生动地展现老成都的市井生活。
东门市井虽然不大,但是把老成都的市井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走进小吃一条街,闲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里聚集了蛋烘糕、牛肉面、肥肠粉、酸辣粉、凉粉凉面等各种特色小吃,跟宽窄巷子、锦里相比,少了人声鼎沸的喧嚣与拥挤。可以慢慢地踱步,累了在茶铺小憩,点一杯唇齿溢香的三花茶,和三五好友摆“龙门阵”,或者下一盘棋,也可以独自一人静静地发呆。
一直对李劼人先生心怀敬仰,几次来都与李劼人故居无缘,这盘巧遇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开放,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菱窠拜谒先辈。
菱窠清幽宁静,绿树成荫,修竹迎风,鸟语花香,院子里还保存着李劼人先生当年亲手所植的银桂树。斜阳穿过树梢照进院子里,阳光散落在回廊、幽径、池塘。李劼人先生在这里居住了24年,其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大河三部曲”。
据记载,1939年李劼人先生在友人资助下,在成都东郊的狮子山下沙河铺修建了几间茅草房作为居所,因门前有一水塘种着菱角,所以李劼人先生将自己的家命名为“菱窠”,意为菱塘边的居巢。正房是一楼一底建筑,从一楼开始逐一参观李劼人先生的故居。一楼正屋是客厅、书房、卧室等,两边分别是李劼人先生曾经营的小雅菜馆、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沿着木质楼梯上到二楼,二楼是藏书楼,存放并收集4万余册中外文图书和古今字画,有康有为、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字画,室内还有一些当年的家具。玻璃柜里展示的是李劼人先生的遗物,印鉴、怀表、台灯等物品,还有李劼人先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书稿和英、法、日翻译手稿。
菱窠对面的茶舍以李劼人先生的故居雅号为名,人气很旺。老虎灶,铮亮的铜壶,竹编工艺水瓶,竹椅木茶桌,盖碗,老三花茶无一不保留着老成都的传统和情怀。在这样的环境悠然地品茶,也品李劼人先生笔下的市井味道,甚感惬意。
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此时喝下午茶的人陆陆续续散场,赶夜场的不紧不慢地来,餐馆、小吃店、茶铺有人离开,有人落座,街巷时时散发出人间烟火味道。喜欢白天热闹的东门市井,也喜欢夜晚灯光闪烁的东门市井,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市井风情,美食与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无论何时来,都能感受到老成都浓浓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