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定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1月22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会议听取了省长黄强代表省人民政府作的工作报告。
2024年,四川怎么干?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要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2024年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牵引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川渝“一盘棋”,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围绕强化“四个功能”推进协同发展,做好“相互赋能、相向发展”大文章,以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布局优化和发展能级提升。
推动川渝共建项目与合作事项加快实施。“清单制+责任制”推动年度重点任务落地,滚动建设300个重大合作项目。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高水平、大力度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加快中部地区崛起,落实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深化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
推动成都都市圈发展能级加快提升。编制推动超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方案,支持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支持成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聚和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质效。支持和保障国家实验室高效运行,出台天府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支持政策,加快组建第二批天府实验室,做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工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四川项目、红外太赫兹等大科学装置。高质量运行国家布局在川的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争创网络安全、清洁能源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一批省级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续实施航空与燃机、钒钛稀土等8个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先进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四川路径。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落实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10条支持政策”,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围绕标志性产品编制产业链、创新链图谱,依托“链主”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链补短锻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开展成渝电子信息等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遴选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新型显示、核医药、航空航天装备等高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基地。
着力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
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接落实财政、金融、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内需主动力基础上。
精准抓项目扩投资。抢抓国家增发国债、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机遇,合理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大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建项目。加快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川藏铁路和绵遂内铁路等项目建设,推动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渝昆高铁重庆至宜宾段、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年内建成通车,力争新增铁路运营里程320公里以上。
壮大消费基础支撑。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出台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措施,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坚持“一城一策”优化调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5万套(间),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保持文旅经济热度。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更好满足游客各种消费需求,大幅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办好“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按照省委“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成都有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把更多资源、资金、项目向县城倾斜,因地制宜推动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差异化发展。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00个以上,实施729个重要城市易涝点整治,改造棚户区(城市危旧房)1.1万套(间),加装既有住宅电梯4000部。稳步实施高寒高海拔地区集中供暖供氧工程。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五大提升”行动和“五网共建共享”,新培育省级示范村1000个、精品村100个。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持续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高水平建设千亩高产示范片1000个。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