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特别报道-
A5特别报道
  • ·2023年四川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

2023年四川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1月22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省长黄强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2023年,四川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天府粮仓、民生福祉等领域发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

关键词:经济发展
打出政策“组合拳”
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着力推动经济恢复回升,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面对疫情后经济亟待恢复的困难和挑战,2023年,四川打出提振发展信心“36条”、促进消费“22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19条”等政策组合拳,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860亿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落实省委促消费扩内需专题会议部署。
  2023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全国第六位升至第五位。特别是旅游业强劲复苏,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全面超过疫情前水平,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翠云廊等成为火爆打卡地,14个县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以项目为抓手扩大有效投资,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的314个项目加快实施,7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43.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到130.4%。
  针对外贸承压下行的严峻态势,“一企一策”稳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组织“川行天下”市场拓展活动,实施扩大进口专项行动,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进出口分别增长77.6%、44.5%、22.2%,跨境电商增长21.8%,全省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第八位。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制定实施提质倍增行动方案
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6.6%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取得重要进展。
  2023年,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并封顶。新获批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世界最深暗物质实验室锦屏深地实验室二期投入科学运行,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国家验收,子午工程二期入选2023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入选十大超级工程,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入选十大国之重器。在川“两院”院士新增5位,达到67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培育瞪羚企业50家。
  四川落实省委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制定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及支持政策,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6.6%。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壮大,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都、德阳、绵阳、宜宾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新增5G基站4.6万个,新增上云企业5万余户,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户。
  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年度新增电网供电能力超1000万千瓦,能源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保障有力。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占比86.7%,其中水电装机容量9759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到55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

关键词:成渝“双圈”
311项“川渝通办”事项
累计办理超过1500万件次

  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牵引,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持续优化。2023年,在重庆璧山、四川绵阳召开两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超年度计划20%。推动四川8市和渝西8区相向发展,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共同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四川时代与长安汽车共同投资的30GWh动力电池等一批产业合作项目建成投产。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理超过1500万件次,“双城”生活更有“同城”体验。
  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启动实施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天府新区和4个省级新区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全面铺开。

关键词:天府粮仓
生猪出栏量全国第一
粮食产量创26年来新高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扎实起步。
  2023年,四川强力推进成都平原和全省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耕地面积净增加50万亩以上。实施“天府良仓”建设攻坚提质行动,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
  2023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生猪出栏量6662.7万头,居全国第一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新增农机装备30万台(套),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000座。新创建国省级农业园区95个、产业集群21个、产业强镇66个。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启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151.3万脱贫人口纳入兜底保障,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

关键词:民生福祉
新建、改扩建普惠性托位1.2万个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全部县

  扎实推进民生事业补短板提质效,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得到提升。2023年,四川在稳就业、兜底社会保障、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成效。
  2023年,四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出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35条”,提供政策性岗位超过30万个,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居全国前列,“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社会保障方面,四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全国排位明显提高。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和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成型,孤寡老人关爱行动和失能老人照护行动惠及200万困难老年人。新建、改扩建普惠性托位1.2万个。
  教育方面,优化调整中小学(幼儿园)4892所、教学点4352个,“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200所。新设立3所高等职业学校,新增1所本科职业技术大学,19所高校101个学科进入全球高水平学科行列。
  医疗方面,新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家,中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建设,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局全部挂牌。在全省落地集中采购药品、医用耗材分别达到450个和13类,价格降幅分别超过50%、80%。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全部县(市、区),群众就医购药“码上付”,80%医保事项实现“网上办”。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综合川观新闻